所謂自律神經,就是沒有辦法由自己意念來控制的神經,包括交感及副交感神經兩種,這兩種神經同時作用在以下器官,包括:眼睛肌肉、唾液腺、心、肺、胃、大小腸、肝、腎臟、膀胱,以及其他血管及平滑肌等等。
這兩種神經會在不同狀況下起作用,比如說交感神經在需要戰鬥或逃跑時興奮,如心跳加速、瞳孔放大、腸胃蠕動減少、尿液分泌減少等等,以應付緊急狀況。副交感神經則在休息時興奮,如心跳減緩、瞳孔縮小、腸胃蠕動增加、尿液分泌增多等等,以提供日常生活所需。所以這兩類神經是互相拮抗,會對同一種器官做出相反反應。
若要將自律神經的概念套用在中醫臟器學說,則會與中醫臟象的「肝」比較相近,肝為將軍之官,負責將君主之官的「心」所下號令傳到其他器官,而肝又主疏泄,具有調節情志作用,而中醫學說的肝病,也與常見到的自律神經失調類似,又因肝主其他臟腑疏泄,故肝失條達,也會影響到其他臟器。
但嚴格說起來,自律神經失調並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系列的症狀,也就是症候群,病因可能有許多種,也有許多種疾病會出現這些症狀,例如憂鬱症、恐慌症等等。因為針對的器官不同,可能出現以下某些症狀:倦怠、口乾、心悸、頭暈頭痛、焦慮恐慌、心律不整等、姿態性低血壓、呼吸急促、胃痛等,基本上,幾乎全身都有自律神經分布,所以症狀也相當多樣。
就中醫病名來說,常與臟躁、驚悸、奔豚、百合病,這些描述精神疾病的病名類似,而中醫認為的病因,多半是與內傷七情:「怒喜憂思悲恐驚」的失調為主,在長期壓力或是情志變化之下,臟腑會受過度情志變動所傷,如怒傷肝、喜傷心、憂思傷脾、悲傷肺、恐驚傷腎等等,而這些受傷的臟器又會交互影響,而產生出一系列症狀。
中醫看自律神經失調,主要還是以辨證論治為主,常見的體質多是陰虛,如:心陰虛易有心悸、心律不整,肝氣鬱結常見焦慮心煩、易怒,脾陰虛則會有胃脹、胃痛、消化不良,特別是口乾,若陰虛嚴重,則會進一步導致陽亢化火,容易潮熱盜汗、口苦咽乾,甚則生內風,而有頭暈頭眩,抽搐顫動症狀。若病久還有可能痰熱內生,擾動精神,而出現驚悸恐慌等接近精神疾病症狀。
自律神經失調多為七情所引起,仍以治情緒為主,幫患者找出病因是最重要的治療方式。更年期荷爾蒙變化所引起的症狀,也就是更年期症候群,其他如重大事故引起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或是節食過當的營養不良,甚至是太陽曬得太少,或是月經來潮,都會引起自律神經失調。找出病因以後,再加以排除,疾病就能豁然而解。
但要是難以排除的病因,或是對於臟腑損傷已到不易自己痊癒程度,就需要靠其他輔助方法,比如藥物治療,如上述的幾種體質類型,都有相對應處方,像是一般陰虛常用的百合地黃湯,心陰虛常用的炙甘草湯為主,肝氣鬱結常用的加味逍遙散等等,但人體相當複雜,臨症時還是需要仔細診斷,隨證加減為宜。
另外,針灸則可以挑選某些調整情緒的穴位,例如:百會、印堂、內關、神門等等,也可以針對個別不適症狀取穴,如急躁易怒用太衝、消化不良用足三里。中醫導引功法,如八段錦、五禽戲、太極拳,透過特定姿勢使某些肌肉收縮,讓體內氣血、體液重新分布,刺激神經,對於調整自律神經失調,也有相當效果。
資料來源:http://www.uho.com.tw/hotnews.asp?aid=10333優活健康資訊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