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29日 星期一

中風後中樞痛的治療


對中風患者而言,疼痛是麻煩的後遺症。疼痛可能是患者尋求醫療照顧或衛生保健的主要原因之一。疼痛不只導致患者在治療上的花費增加外,更產生許多潛藏性的損失,包括無法創造工作產值,甚至需支付看護者的費用;因此發展有效和便宜的治療疼痛方法,不僅可以降低個人醫療花費,更可以增加國民產值,降低國家在健保上的負擔。

中風後的疼痛發生率約19~74%。據統計,以上的中風後中樞痛來自患有心血管疾病的老人。中樞痛泛指來自中樞神經系統傷害而產生的疼痛,其主要是由脊髓-丘腦-大腦皮層傳導路徑的功能障礙所產生的疼痛。目前在台灣,雖然不清楚中風後中樞痛患者的確實數目,但在10年前美國就有超過3萬名患者有中風後中樞痛的報告。

隨著每年人口的老化速度加快,未來中風後中樞痛將形成治療及照顧方面的重要議題。藥物投予仍是目前治療疼痛的主流方法,然而長期藥物治療的副作用、價格昂貴、或者患者本身不喜歡打針或吃藥等因素,使得研究人員得嘗試尋找其他替代療法,因此過去10年間物理治療儀器療法的鎮痛效果逐漸受到重視。而台灣的物理治療儀器療法皆為非侵入性,更符合目前醫療儀器的研發主流,繼續往效果更佳且非侵入性的方向發展。在國外,一些簡單攜帶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如:經皮電神經刺激〈在台灣主要稱為低週波刺激器〉,往往被用來代替止痛藥。主要原因是價格便宜、長期使用較無副作用、操作容易,也常與止痛藥結合使用,作為一種輔助療法,以達到最佳效果。而國外早在年前,即開始重視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的鎮痛機制。

以經皮電神經刺激為例:早在西元1998年美國的一位物理治療師Sluka博士的團隊,即開始研究經皮電神經刺激的神經藥理。他們發現低頻率經皮電神經刺激能夠在脊髓和延髓中啟動神經突觸上的止痛受器(μ-類鴉片和血清受器),這解釋了低頻電刺激對次級痛覺敏感的效果;相反地,高頻率經皮電神經刺激被證實可以啟動在脊髓的其他止痛受器(σ-類鴉片受器),同時增加抑制疼痛訊息傳導的抑制性氨基酸在脊髓背角細胞外液的濃度,並降低在脊髓釋放興奮疼痛訊息傳導的興奮性氨基酸。比較上,高頻率可降低機械性痛覺(如:鈍針壓痛),而低頻率可降低溫度痛覺(如:熱痛)。這些在機制上的了解不僅解釋臨床上經皮電神經刺激的表現,同時也擺脫了長久以來藉用侵入式電刺激的機制來解釋(如:電針刺激)非侵式經皮電神經刺激機制的困境,並和侵入式電刺激在機制上區分開來,提供非侵入性物理因子介入的神經藥理基礎。未來這些證據將可連結不同的非侵入性物理儀器療或藥物療法,用以創造新的療法。

台灣目前臨床上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療法,主要由受過相關訓練的醫師或物理治療師來施行。根據定義,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療法是指任何技術牽涉到物理因子〈如:光、電、冷、熱、力〉藉由透過完整皮膚表面的一種治療方式,如:經皮神經電刺激、熱/冷敷或短波等,它們經常使用在疼痛的緩解、循環的改善、平衡自主神經功能、或改善動作功能。目前,許多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療法的機制並不清楚。一般而言,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療法的機制,主要透過影響感覺神經去啟動內生性調節機制、或激起運動神經的脈衝去重建肌肉收縮的功能性模式、或調節自主神經系統的活性並平衡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興奮性。由於大部分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療法是安全的、易於使用、價格低廉、副作用少,且長期使用不具毒性等優勢,而受到進一步的關注。

目前對中風後中樞痛的治療方法雖有全面性的回顧報告,但其回顧方向皆偏向藥物和侵入性的手術,較少注意到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療法。在對中風後中樞痛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療法做全面性的系統性回顧後,發現3種物理治療儀器療法已被嘗試用在中風後疼痛的治療,包含:卡洛里前庭刺激、經皮神經電刺激與經顱磁刺激。卡洛里前庭刺激是使用50毫升4℃的冷水,以每秒1毫升的速度,在頭擺些微傾斜後,灌入外耳道,令水自然流出。這個方式的產生,主要是為了測試在溫度感覺神經路徑上去抑制的假說。經皮神經電刺激是透過表面電極在疼痛區域傳導電刺激用以止痛,它最早是用以篩選適合脊髓植入電極止痛的病人,而被發展出來的。經顱磁刺激是使用一個8字型的線圈放在頭顱外面,用以在大腦皮質區感應局部電流來阻止疼痛傳入,它原本是用來刺激大腦下傳路徑,用以誘發肌肉收縮功能以了解動作機制的儀器,目前正逐漸應用於止痛上。

這3種非侵入性物理治療方法中,止痛效果較佳且證據力最強的是經顱磁刺激,但因為經顱磁刺激是較新的療法且價格較貴。雖然它並無誘發腦部不正常放電的報告,但一般研究者對此仍有疑慮。而證據力較弱的卡洛里前庭刺激和經皮神經電刺激中,效果較好的是卡洛里前庭刺激,能降低原疼痛至一半,雖然它只是十幾個個案的研究,並不是品質較好的大型實驗,但它的單次花費最低。而就長期使用者而言,花費最低的是經皮神經電刺激,常用於周邊神經的止痛,但它對中風後疼痛效果的證據,來自於不盡理想的臨床報告,僅對~30%的受測者有效,程度不足以產生全面性的統計顯著。除此之外,台灣目前比較常用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有干擾波電刺激和依經絡學所產生的穴位電刺激,但目前為止並無相關報告。或許在未來除了確認已有報告的非侵入性物理治療儀器治療的效果和機制外,也應進一步了解台灣目前常用相關儀器的療效和機制。 


餐引自http://www.cgmh.org.tw/cgmn/category.asp?id_seq=1107035 長庚大學物理治療學系 陳治中助理教授 2011.08.29

動物也針灸 癱瘓狗重新站起

台大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附設動物醫院上午舉行首創中獸醫針灸門診與醫療成果發表會,獸醫師劉金鳴示範為原本癱瘓的狗「球球」針灸,經數月的療程後已經能夠走路。

針灸不只可以治療人類,甚至四肢癱瘓的狗,也可以透過針灸重新站起來。台大動物醫院首創「中獸醫針灸門診」,成為除了手術之外的另一種選擇,而且治療費用便宜,已經有數個案例讓癱瘓動物能好轉甚至活動自如。

古代為了拯救戰馬,就有將中醫針灸使用在動物的紀錄,讓馬匹重新站起來,。目前國外則將獸醫針灸技術使用在寵物身上,以貓狗為主,目前日、韓、美等國都有相關案例,甚至還使用在鳥或變色龍身上。

台大動物醫院引進國外技術,開設台灣首創的中獸醫針灸門診,針對癱瘓動物無法麻醉的案例,或不適合做侵入性治療的動物等,進行針灸治療。台大動物醫院主治獸醫師劉金鳴表示,今年17歲的米格魯「球球」,因為骨刺造成癱瘓、四肢萎縮,經過診斷後試圖用針灸治療,結果7個月後就能在不使用輪椅的情況下行動自如。

劉金鳴指出,四肢癱瘓的動物必須先經過西醫的診斷,確定無法使用手術治療後,再透過中獸醫針灸,他建議,盡量能在幾周內針灸,拖越久針灸的治癒效果會越低,因為神經組織可能會隨著時間而壞死。

至於針灸治療的費用,台大醫院只收門診費用,使用雷射針灸,一次也不到一千元,遠比手術動輒上萬元經費節省很多,「球球」的飼主謝明慧就表示,原本已經要幫球球安樂死,沒想到針灸能讓球球恢復健康,甚至活動自如,而且費用低廉。

台大動物醫院還要開設針灸診療實習,提供獸醫系實習醫師接觸中獸醫治療,劉金鳴表示,除了針灸之外,還可以使用中藥的方式治療,一方面使用針灸治療,另一方面還可以利用中藥調整體質。


http://udn.com/ 2011.08.29

2011年8月28日 星期日

大陸熱錢無處去湧向高利貸

炒股、炒房之後,放高利貸成為大陸的新全民運動,以經商出名的溫州人,尤擅於此道。

高利貸似乎已繼房地產業之後,成為中國經濟的最新饕餮盛宴。在暴利誘惑之下,各路資金爭相湧入,賺取「快錢」已成為上市公司、民間游資和若干銀行的一致訴求。

大陸的財經媒體「21世紀網」報導,大陸上市公司已公布的上半年財報數據顯示,含有「委託貸款」字樣的公告較去年同期增加32.3%,諸多上市公司紛紛涉足高利貸業務,有些公司來自委託貸款的收益甚至超過主業。動輒兩位數的年利率,讓許多資金寬裕、又無優質業務的企業難以抗拒。

人民銀行溫州支行發布的「溫州民間借貸市場報告」顯示,溫州有89%的個人和59.67%的企業參與民間借貸,年息高達24%。有些機構估計,像鄂爾多斯這樣的城市,當地民間金融系統規模甚至已遠遠超過銀行存款的規模。

報導指出,中國大陸從2006、2007年的全民炒股,近幾年的全民炒房,再到現今的高利貸盛行,賭徒般的投機氛圍一直陰魂不散地輪番誘惑勤奮的企業家和勞動者。投機盛行帶來的社會、經濟的浮躁,也讓中國經濟的未來走向愈發模糊。

不過,高利貸之所以欣欣向榮,和宏觀經濟形勢以及政府的金融政策其實是密切相關。近一年來,緊縮銀根成為貨幣政策重心,銀行放貸傾向於國有企業和地方政府,告貸無門的中小企業被迫轉向民間獲取資金。

此外,過往享有暴利的房地產業正遭遇嚴苛的限購,而金融管制依舊,投資與融通管道嚴重不足。於是,在高通脹和行政打壓之下,過剩的流動資金不得不尋找新的投資標的,高利貸自然風生水起。

報導指出,高利貸極可能在短時間內取代房地產,成為最易攫取暴利的行業,而風險卻被掩蓋。如此一來,勢必導引更多的資金流向其中,形成風險收益嚴重不匹配的超級資產泡沫。

理論上,民間借貸本非洪水猛獸。在金融體系不夠健全、銀行利率市場化改革遲緩推行之際,管理適當的民間借貸對於很多企業來說,應不失為不錯的融資渠道。

然而,北京政府迄今仍對民間資本涉足銀行營運不放心,依舊迷戀行政管控式的金融牌照模式,並宣稱是為了金融安全和公眾利益著想。

但允許私人資本開辦銀行,風險並沒有那麼高。根據國際銀行業的經驗,只要監管得宜,便不會危及金融系統的安全。反而聽任民間熱錢狂亂投入高利貸行業,而不加以規範,並增闢投資與融通管道來疏導,最終的後果恐怕會十分嚴重。

http://udn.com/NEWS/MAINLAND/MAI3/6554373.shtml
聯合晚報╱編譯 陳澄和

2011年8月27日 星期六

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夢中拳打腳踢 原來是睡眠障礙

65歲吳姓男子睡覺時拳打腳踢,連太太都不敢跟他睡,原本以為是「卡到陰」,就醫後才發現是「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醫師表示,類似症狀患者日後發生巴金森氏症等神經疾病的機率高。

這名患者最近白天常發呆、表情呆滯,動作遲緩。在家人陪伴下就醫後,醫師發現有巴金森氏症早期症狀,詢問其睡眠狀況,家人稱「壞睡癖」,說患者近幾年常在睡夢中大喊大叫,有時拳打腳踢,不僅會從床上摔下來,還會踢打在一旁的妻子,妻子常半夜被嚇醒,不敢與他同床。

原本以為是卡到陰、煞到,四處拜廟仍未改善,最近反應愈來愈慢,家人覺得不對,擔心有病才就醫。

台南市立醫院神經內科主治醫師蔡宗儒表示,這名男子罹患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睡眠有不同周期,其中快速動眼期產生的夢境印象最為深刻,一般大腦在此時會抑制肌肉活動,夢境再精彩,也會沈睡不動,如果腦部無法抑制肌肉活動,就可能睡覺時拳打腳踢。患者以老年男性居多,發生率約0.5%。

這類睡眠障礙者中,約六成日後會出現神經退化症,例如巴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家人有類似症狀應視為警訊,提早就醫,以減緩退化發生。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38237#ixzz1WB9P2S9y

2011年8月25日 星期四

太陽電池微型逆變器就是下一個藍海!


全球經濟走過金融海嘯之後,2010年半導體及光電產業看見了復甦的曙光,而象徵綠色能源之首的太陽能發電,也在2010年有了大幅度的成長。


全球經濟走過金融海嘯之後,2010年半導體及光電產業看見了復甦的曙光,而象徵綠色能源之首的太陽能發電,也在2010年有了大幅度的成長。專家估計,在未來幾年中,太陽能電池市場每年將有二至三成的成長率。而相對的,太陽能逆變器的價格也會隨之降低。由於目前逆變器佔整體太陽能系統成本的15~20%,價格算是偏高,在太陽能電池市場逐步普及之下,未來生產逆變器的廠商,在價格上仍有進一步降低的空間。


傳統太陽發電效率低 難普及


近年來,太陽能電池製造商持續致力於開發高效能太陽電池,但就以2010年2月的標準結晶矽太陽電池的最高光電轉換效率來看,面積156mm×156mm厚度為200μm的太陽電池,也只能達到19.3%的轉換效率。由於太陽電池模組的光電轉換效率並不高,因此要想從太陽電池模組獲得盡可能最大輸出功率的重任,就落到了逆變器身上。

據了解,逆變器的主要功能,是將電源的可變直流電壓輸入,轉變成為無干擾的交流正弦波輸出,既可供應設備使用之外,也可反饋給電網。如此不僅可實現交流與直流的轉換之外,逆變器還能執行其它功能,例如將電路斷開,避免電路因電流突波而損壞。此外,例如控制蓄電池充放電、儲存數據以及追蹤最大功率點(MPPT)等功能,都有助於提高發電的效率。


只不過,太陽電池若和一般電子設備的使用環境相比,太陽發電系統所處的環境更為惡劣。一般模組安裝在郊區或建築物頂樓,局部的雲朵陰影、不同的傾斜角度及向陽方位、污垢、不同的老化程度、細小的裂縫或不同的模組、不同溫度等問題,都會成系統的電壓不均衡,若太陽電池模組之間的電壓及電流不穩,整個太陽能發電系統便會出現調配不均的問題。另外,太陽能發電系統的使用時間越長,其發電量將減少,這也使得投資回報大幅下跌。


傳統的太陽電池存在結構性的缺陷,導致系統無法充分發揮其性能,加上系統的使用時間越長,效率便越低,這些缺點成了太陽電池發展的阻礙,以致於到今天太陽電池都難以大量普及。因此,太陽能系統面對的最大挑戰之一,就是透過逆變器來提升系統的整體性能。


微型逆變器提高發電效率


目前,逆變器效率可以達到97.2%左右,因此想要繼續提高其效率的空間非常有限。傳統逆變器與多個太陽能電池模組串聯的架構,容易在日照不均、電池性能不同等原因之下,使得輸出效率下降,進而導致整體太陽電池的輸出功率大幅降低。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市場上已經出現了單一太陽能電池模組配備逆變器及轉換器功能的新架構,也就是微型逆變器。微型逆變器可將各單一太陽電池模組的輸出功率進行最佳化,使得整體系統可得最大的輸出功率。


微型逆變器的原理,在於傳統太陽能系統中,所有太陽能板都連接至一個大型逆變器,也因此,整體系統性能的高低,就取決於性能最差的那塊太陽能板。萬一這塊太陽能板遇到如前述的狀況而影響其發電性能,整體效率也隨之降低。因此,太陽能系統新的發展趨勢,是將每一塊太陽能板都連接至許多小型逆變器,也就是微型逆變器。如此一來,性能較差的太陽能板,就不會影響整個系統的效率,同時還能提高整體太陽能發電的效率,加速系統初期成本的回收時間。


專家指出,微型逆變器可單獨追蹤每個模組的最大輸出功率,改善遮蔽問題,並大幅簡化了系統的線路設計。多家廠商看好微型逆變器的前景,並投入研發微型逆變器,目前微型逆變器市場雖仍小,但未來成長空間極大。也因此,專家認為微型逆變器將是未來的藍海市場。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12835 撰文/王岫晨 2011/05/03

尋找發電綠鑽石


根據《CNN》報導,新創公司One Block Off the Grid在美國嘗試以「團購」方式替居民裝設太陽能發電設備。這個概念是:如果集滿上千人同時安裝,就能替這些居民在國家、州政府補助之外,從安裝業者處另外節省至少15%裝置費用貼現補助。


運作流程是這樣的:One Block在美國境內尋找適合安裝的地點,所謂的「適合」,其實就是擁有高額補貼的州,並向在地設備商打交道,如果設備商願意額外給予量大折扣,合購開團,募集訊息張貼在自家網站上,有意願的民眾填寫簡單的資訊,然後點選送出-與我們日常生活中時常出現的合購美食餐券如初一轍,把家中的發電系統改為太陽能發電。


One Block在全美各地已經成功發起了數十個團購,由於太陽能發電設施安裝費用高,而美國各州政府的安裝補助不一,並非所有地區都適合安裝。網友可以在網站上輸入家中地址以及每月電費等相關資訊,試算安裝後需要多久時間方能回本。


以紐約州為例,由於補助多,安裝費僅需1500美元;但安裝後每月電費可從50元攔腰砍半為25美元,意即5年後才能損益兩平,使用越久、賺越多,20年後可節省9000美元。但如果你住在緬因州,那就不同了。由於補助太少,安裝費用高達3萬美元,就算日後每月電費支出可從150元節省為50元,過了15年仍然無法打平安裝成本。負責人Dave LIorens表示,一般來說,若達成損益平衡時間超過10年,則不建議用戶參加團購。如果妳很想安裝、居住地的補助卻不夠怎麼辦?「打電話給你的州政府,告訴他們你需要更強勁的潔淨能源政策」,Dave LIorens這麼說。


成立於2008年的One Block目前有42個員工,未來計畫將更多綠色能源以團購方式帶進家庭,不僅太陽能發電,還包括了電動車。要注意的是,以太陽能面板來說,One Block的競爭者是講求一站購足的大型公司如SunRun或SolarCity,以租約方式減輕安裝者的初期負擔;為什麼消費者會選擇相對而言繁瑣與風險程度均較高的團購呢?其實,還是繞回了老話題-潔淨而環保的能源大家都想要,但如果成本太高,太少人願意犧牲自己的血汗錢成就地球永續發展的點滴細流。


政策補助,仍然掐著太陽能市場發展的喉頭。


太陽能電池競爭力:轉換效率


太陽能市場板塊目前已有非常明確的轉移方向。可再生能源配額政策已經成為美國各州太陽能專案計畫的推進力,全美目前有四十州都有待安裝的太陽能發電專案,其中以加州推動最為積極,這也是One Block推動太陽能合購的重要參考。至於非住宅使用的太陽能專案,肇因於公共事業需求大漲,根據市調機構Solarbuzz的報告,待安裝總量現已超過17GW。


美國的崛起,相對則確認了歐洲市場不再獨大。資策會MIC產業顧問兼組長高鴻翔表示,因太陽能產業鏈產能東遷,加上各國財政問題浮現,使得補貼政策漸趨保守。事實上,過往以德國、義大利為首的歐洲市場,近一年半中補貼削減率最高竟然可達1/3,對於安裝量來說自有一定衝擊,以德國為例,今年第一季的市場需求與去年同期相比,僅有一半水準。太陽能市場的中堅份子除了美國,亞太區也是重要指標,日本與中國是關鍵區,但高鴻翔說,目前尚難取得主流地位。而印度、澳洲、東歐等新興市場的滲透率也逐步提高,但要看到強勁表現,仍要長期觀察。


回顧今年第二季,在歐洲各國削減補貼政策之前,廠商已經歷搶建熱潮,今年第二季的需求本就低迷;加上去年新舊業者積極擴充產能,造成過度競爭殺價出清庫存,但對於採購方來說,原料長約卻宛若梏鎖,眼見現貨價格持續跌價,卻又無法取得低價矽片。綜合第二季的表現,高鴻翔說,第三季庫存的去化速度,將左右今年全球太陽能光電市場。


綠能發電關鍵商機


目前市場上超過九成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屬於矽太陽電池,又可分為單晶矽(sc-Si)、多晶矽(mc-Si)兩種;剩下的不到一成,則是薄膜太陽能電池,主要包括非晶體矽(a-Si)、銅銦鎵硒(CIGS)和碲化鎘(CdTe)。其中,多晶矽太陽能電池在五年內都將是主流中的主流地位。


在產業鏈發展成熟的矽太陽能電池產業,新一輪的產業體系效率競賽已經開打。從產業鏈的上游向下探尋,上游原料部分,中韓兩國在矽材部份發動大幅攻勢,GCL、OCI和Wacker已經搶下前三強的地位。中游電池片與電池模組部分,可預見競爭將愈來愈激烈,因為舊廠遞延擴產,新廠狂開產能而且整併上存有難度。在這樣的競爭態勢下,除了在經營面作好應收帳款管理之外,太陽能電池片的競爭關鍵,絕對在於轉換效率。


不過,以2010年2月的標準結晶矽太陽電池的最高光電轉換效率來看,面積156mm×156mm厚度為200μm的太陽電池,也只能達到19.3%的轉換效率。為什麼?

其實,太陽能發電裝置架構很容易受到環境影響,看似不起眼小小的阻礙就會導致發電量大幅下跌。比如極細小的物體遮擋陽光,例如只要幾塊電池板有陰影或樹葉遮蔽,整個系統的發電量就會不成比例地大幅下跌。


在矽太陽能電池領域,目前廠商已經開始採用不超額生產,開新停舊等策略來講球生產效能,或者採用新的產品如單晶3Bus-bar,甚至專業分工模式已開始露出曙光。


商機1:CIGS薄膜太陽能技術


另一方面,薄膜太陽光電面板因具備可撓性和高透光的應用特性,且不受日照、濕度和遮蔽效應影響,在BIPV市場頗有競爭優勢。其中,具備低成本和高轉換效率潛力的銅銦鎵硒(CIGS)製程,更成為薄膜太陽電池備受矚目的焦點。


CIGS的材料特性對於溫度係數較不敏感,可吸收的光譜較寬,由於光吸收角度沒有單/多晶矽太陽能來的狹窄,因此總發電量較高。另外,不同於其他非晶矽(A-Si)和非微晶堆疊(Micromorph)採用氣體沈積的製程方式,CIGS製程主要可分為真空製程和非真空製程,前者須經過共蒸鍍和濺鍍製程,後者則採用化學電鍍和奈米印刷。真空濺鍍製程可滿足大量量產的需求,成本頗具競爭優勢。


事實上,專家認為,CIGS太陽電池相當適合台灣發展,最重要的原因是.與矽晶太陽電池相比,CIGS從原材料到太陽能發電系統的供應鏈較短;且將來可以實現更高的轉換效率,輕鬆降低模組價格和發電成本。此外,如從台灣電子業發展利基來看,CIGS薄膜太陽電池的技術,台灣已經累積了豐富的半導體、TFT液晶和光學介質製造經驗,可以積極加以利用。


目前,薄膜太陽能市場雖然佔有率不高,但國際級大廠多已涉足佈局。2010年起,Enel Green Power、sharp與ST合建薄膜太陽能光電面板廠,而GE也大動作宣佈進軍。面對競爭,廠商除了要積極取得雙認證,宜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市場進行差異化的系統實績裝設,以製造出薄膜太陽能與傳統晶矽型發電技術的差異性。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ART_ID=337118 撰文/朱致宜

綠能商機 智慧電網


智慧電網是將供電端到用電端的所有設備,透過感測器連接,形成綿密完整的用電網路,並對其中用電資訊加以整合分析,達到電力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藉此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提高用電效率。


智慧電網是將供電端到用電端的所有設備,透過感測器連接,形成綿密完整的用電網路,並對其中用電資訊加以整合分析,達到電力資源的最佳化配置,藉此降低成本、提升可靠性、提高用電效率。其商機包含初期的智慧電錶及變壓器,未來更將延伸到電力調配、綠色能源,例如太陽能及風力等替代性能源。

目前由於油電價格飆升,因此將IT技術與傳統電力配送系統結合的智慧電網,預期可成為節能的最新解決方案。採用智慧電網,不僅相關主管機關可以對用戶的用電情形完全掌握,個別用戶也可以透過自家電錶,掌握該區域的用電情形,為自家用電進行更適合的規畫。


零組件商機:(2030年達1000億美元)

至於智慧電網所需求的零組件方面,消費者直接可見的智慧電錶,就需要使用大量MCU、應用處理器和RF及PLC等通訊晶片。另外,智慧電網所連結的太陽能發電系統,對於逆變器的需求也將大增。太陽能發電所產生的直流電,可透過逆變器轉換成固定頻率的交流電進行供電。一個太陽能電池最高只有0.5V左右的電壓,因此需要串聯多個太陽能板,再利用逆變器轉換成100V交流電。此外,逆變器風力發電中也同樣重要。

另外,由於未來透過智慧電網,各式電力間將會透過相互買賣併入同一電網。這時就需要使用能夠充分進行傳輸管理的電力路由器。通過電力路由器,可同時對頻率不同的電力進行轉換及調整,並收集電力、進行蓄電,或進行傳輸。這些過程也需要使用到功率半導體。這些應用將使智慧電網相關半導體的需求,至2030年時成長至1000億美元以上。


鬥智對戰:(美欲掌主導權)

節能減碳的時代來臨,美國也亟欲抓住這波綠色商機,掌握智慧電網的國際化標準,藉此控制智慧電網市場的主導權。根據美國能源部的報告指出,智慧電網具有比投資金額高出四倍的獲利。也因此,美國計畫在未來20年內陸續投資1650億美元,其獲利將可望高達約7000億美元。

發展智慧電網,美國與日本不同的地方在於,日本認為智慧電網是單純的新一代電網,美國則認定智慧電網是一種能利用再生能源的新型態基礎設施,並可以將之延伸應用用資訊設備上,實現全資訊社會(Ambient Society)的理想。也由於美國的思維在於,智慧電網並非單純改變配電設施,或者設置計測功能高的智慧電錶就可以了,而是要連同電網所延伸的全新服務及商業模式在內,進行全盤行的思考。如此一來,日本發展的智慧電網產業可能瞬間落後於美國。

發展智慧電網,不掌握標準就很難獲取利益。目前美國已有許多廠商跨足智慧電網的基礎設備。例如美國通用電氣(GE)已開始與Google合作,由Google發表Google Power Meter智慧電錶。該裝置可安裝在家庭及辦公大樓的電錶上,透過網際網路來進行確認和分析,將來更有機會利用網路來控制用電量。而Google的另一種業務構想,則是為用戶免費安裝智慧電錶,然後從網路控制用電量所節省的電費中,提撥一部分的百分比作為Google的收入。

目前NIST(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已就智慧電網的發展議題,與日本經濟產業省展開標準化討論,而IEC(國際電工委員會)也在美方的主導下展開了研究。未來美國將陸續投資1000億美元推動再生能源等綠色產業,目標是在2020年之前,讓溫室氣體比2005年減少14%。實現該目標需加速發展節能、再生能源及電動車等產業,而其基礎設施則以智慧電網最具發展潛力,因此才使得美國亟欲搶得其主導權。

另外,如美國廠商Google也開始跨足智慧電網軟體研發,目前已發表了可顯示各家電數分鐘內用電量的家用Web應用程式測試版。Google表示,這種將能源使用量化的技術,用多少電使用者都能一目了然,將可望刺激用戶更加節約用電,並因此改變其用電方式,最高可望減少5~15%的用電量。


發展智慧電網後盾:(台灣IT能量)

為了邁向「低碳經濟」,建置智慧電網是台灣在節能減碳策略上的重要環節,未來台灣傳統電錶將逐步更新為智慧型電錶系統;加上拓展中國大陸等海外市場,將可帶來龐大的產業商機。台灣目前由經濟部能源局及台電公司積極推動規劃「智慧型電錶基礎建設」(AMI),將充分運用台灣在資通訊產業的優勢,開發核心元件帶動產業發展,並透過大規模建置與測試,吸引相關廠商投入,拓展國內外龐大的智慧電網商機。

據了解,AMI規劃之重點包括:研訂AMI相關功能規格與標準;建立開放性測試平台,提供廠商測試電錶、通訊網路、電錶資訊管理系統、資料安全性及可用性等。預定在2010年高壓用戶先完成初期1200戶電錶,再於2011至2012年完成所有(2.3萬戶)高壓AMI建置;並將先驗證技術可行性及訂定規格標準,輔導相關廠商生產內建通訊模組之數位電錶,再逐步推動低壓用戶(1200萬戶)建置。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評估,台灣建構智慧型電錶基礎建設,預計每年投入成本62.8億元,可創造每年68億元的電業效益,減少用戶每年253.5億元電費支出,帶動相關產業781.9億元總產值,具有相當高的成本效益。

台灣本身完整的資通訊技術基礎,有利於自主開發AMI技術。目前高壓AMI電錶除電力量測晶片(含軟體)台灣無法生產之外,其餘組件如通訊模組、電池、電錶資訊管理系統等,台灣廠商均可自行開發生產。看準未來智慧電網產業鏈的龐大商機,台灣廠商可在既有基礎上持續努力,積極掌握用電端管理服務系統、電動開關與配電變壓器等輸配電產品、智慧電錶相關網通設備、晶片組與感測控制元件等領域的發展機會。


商機燒至2020 台廠拼了!

美國、歐洲、日本及中國大陸都積極投入智慧電網的發展,預期明年將是智慧電網的起飛年,商機則將延續到2020年。至於台灣相關供應商,從智慧電錶廠商士電、亞力,智慧電網傳輸設備商正文、中磊,以及跨智慧電錶及PLC(電力線傳輸)的康舒,都將因此受惠。

據了解,智慧電網帶動的商機,從感測控制元件、網通模組、能源管理系統、晶片及智慧電錶等都含括在內。台灣在供應鏈中的廠商,包含製造智慧電錶的士電、亞力、中興電工以及華城,以及智慧電網傳輸設備供應商如正文、中磊、訊舟、康舒等。

整體的智慧電網包括發電、輸電、配電及用戶端。在國際市場上,台灣的產品,已經逐漸打入智慧電網的供應鏈,但都集中在屬於智慧電網末端的「用戶端」,也就是智慧電錶。

智慧電錶基礎建設(AMI)主要由智慧電錶、通訊系統、電錶資訊管理系統(MDMS)所組成,除了能取代人工抄表外,還可支援各種不同電價費率、提供用戶能源使用資訊,並具有讓用戶自發性節能、停復電管理、進行電錶設備資產管理等優點。

目前台灣的電錶分為電子式及機械式兩種,高壓用戶全部採用電子式電錶,低壓用戶則多為機械式電錶。在高壓部分,資策會已經成功研發高壓核心技術,技術移轉給大同公司。至於低壓核心技術,康舒則可在未來參與台電公司低壓AMI建置計畫。隨著未來推廣高、低壓AMI之後,用戶電錶將逐步全面更新為智慧電錶。

目前,台灣有能力生產整組智慧電錶的廠商,主要為大同和中興電工。另外,智慧電錶所需的感測元件、網通模組、晶片等關鍵零組件,也是台廠目前著力最多的地方,如訊舟已經打入日本關西電力公司的供應鏈,負責生產智慧電錶上的無線通訊模組;而生產家電通訊晶片的旺玖、智慧電網傳輸設備供應商正文、中磊,以及投入智慧電錶表頭和電力線通訊技術研發已久的康舒,目前都名列在全球智慧電錶供應鏈之中。


http://mag.udn.com/mag/newsstand/storypage.jsp?f_MAIN_ID=77&f_SUB_ID=4779&f_ART_ID=337121 撰文/王岫晨
2011/08/25

2011年8月14日 星期日

寶寶哭的8大原因

1 寶寶餓了

如果能了解寶寶想吃東西的信號例如:尋乳反射、哭鬧、發出各種聲音,你就能在寶寶開始大哭之前餵奶,避免寶寶哭鬧。

2 寶寶需要換尿布

有些寶寶如果需要換尿布,會藉由哭鬧馬上讓父母知道。有些寶寶尿布髒了,反而覺得挺暖和、挺舒服的。不管寶寶屬於那一種類型,增加寶寶的舒適感是重要的。

3 寶寶感到太熱或太冷

剛出生的寶寶喜歡被暖和地包起來。原則上,寶寶需要比父母多穿一層衣服,這樣寶寶才會覺得舒服。另外,還得適時調整室內溫度,因為如果寶寶覺得太冷或太熱,都會用哭鬧來表達自己的不舒適,照顧者可利用觸摸寶寶的末梢,例如手、腳、鼻尖及耳朵,來辨別是否需調整衣物。

4 寶寶想要抱抱

如果寶寶已經吃飽了、拍了嗝,也換了尿布,可能只是想讓人抱抱。也許父母擔心總是抱寶寶,會把寶寶「寵壞」,但不同的寶寶對抱的需求不一樣。如果你的寶寶需要父母的關注,可藉由擁抱或把寶寶放在前置式嬰兒背帶裡,讓寶寶有安全感而停止哭泣。

5 外界環境過度刺激

剛出生的寶寶通常喜歡別人的關注,但是也很容易因受刺激過量而「哭鬧」。剛出生的寶寶不能完全接受每天受到的外界過度的刺激,例如光線、聲音、被人抱來抱去。如果活動太多,寶寶可能會受不了。通常就會用哭來表達「累了」。父母可以試著把寶寶帶到安靜的地方,讓寶寶休息一會兒,並試著把寶寶哄睡著。

6 萌牙疼痛

寶寶長牙時,牙齦會癢癢的,且變得喜歡咬人或咬東西;除此之外,有些寶寶在牙齒萌出牙齦的邊緣會有一圈紅紅的發炎現象,稱為「萌牙性齒齦炎」,寶寶會感覺疼痛不適,因此,容易煩躁哭鬧。父母可以提供「固齒器」讓寶寶咬,增加寶寶的舒適感,並避免寶寶咬不乾淨的東西。

7 腸絞痛

腸絞痛的發作,寶寶常以「高分貝」的哭聲及握拳踢腿的肢體動作表達,父母可以先用「薄荷油」塗抹腹部進行按摩,使其排氣;也可「輕揉」寶寶的腹部,緩和腸痙攣的情形。此外,在飲食上,建議喝母奶。據研究統計,喝母奶的寶寶較不易有腸絞痛,因為牛奶蛋白可能會促使寶寶腸道不適應而加重症狀,當然哺餵母奶的母親也應注意不要攝取刺激性或易過敏性食物,如含咖啡因之飲料、牛奶及堅果類食物。

8 發燒

當寶寶肛溫超過38℃或耳溫超過37.5℃,就表示寶寶體溫偏高了。造成寶寶發燒的原因很多,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肺炎等都有可能。發燒處理方式建議1.減少衣物或被蓋讓體熱散發2.給寶寶多攝取液體3洗溫水澡。若寶寶出現寒顫、發抖的情況,則應穿著適度的衣服,添加被蓋,並留意體溫的變化。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335930

不寧腿症候群

(案例):52歲的陳先生,過去沒有抽菸喝酒、特殊的病史、或是正在服用任何藥物,患者的腿就是偶而會感到痛麻、不舒服,開始時他都不以為意,痛的範圍從點狀,擴散到面狀,劇痛到陳先生難以忍受,一連四天,患者跑遍北部大醫院的急診和骨科、神經科等門診,最後發現不管多強的止痛藥都無法有效緩解疼痛,中醫針灸也試過,最後卻是越針越痛!

不要輕忽身體的痛
很多人可能都有以上類似的情況,就是偶而覺得腳有點抽痛、會麻,但是一下子之後就會好,也就不以為意,但是卻忽略了這可能就是疾病的前兆!

遲至今年五月中,陳先生來到萬芳醫院疼痛中心進行門診,患者表示“左小腿劇烈疼痛了四天”,尤其晚上睡覺時特別嚴重,已經四天沒有好好睡覺;可是在白天活動時,腿就較少感到疼痛,他說「就像現在就好好的、再捏再打都不會痛」,當疼痛厲害時,他就要去拍打或是動一動他的左腳來試圖舒緩疼痛。

根據醫院的專業疼痛進行評估,陳先生疼痛最嚴重的時候,疼痛指數 (pain scale)可到達10分 (該疼痛程度為最痛,等同生產時的疼痛),患者敘述這種痛,彷彿從小腿深處痛出來、而且沒有一個特定的痛點, 當下患者除了痛以外並沒有合併肢體麻木、無力、冰冷、或是外傷等情形。

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鄧浩文醫師在門診做了全套神經學檢查,左小腿沒有腫脹、壓痛、觸痛、發紺、冰冷或起紅疹的情形,進一步的血液檢查當中,其中血球數、血糖、肌肉酵素、電解質、發炎指數、以及深部靜脈血栓的指數也都無任何異常 (這些指數若是異常,則其所代表的疾病,都常會造成肢體疼痛)。在鄧浩文醫師進行的完整評估之後,診斷患者其實是罹患了 “不寧腿症候群” (Restless legs syndrome)。

採用專業治療,減輕患者疼痛
鄧浩文醫師利用Ropinirole (一種抗巴金森症藥物)以及Clonazepam(一種鎮靜抗癲癇劑)治療,左小腿的疼痛在3-4天內就好了一半,兩周後疼痛幾乎完全緩解,睡眠品質也獲得大幅改善。而“不寧腿” 這種疾病也常常會合併缺鐵性貧血、尿毒症、或是周邊神經病變等疾病。

電子皮膚貼片 可測體溫、心跳

美國科學家已開發一種超薄型的電子皮膚貼片,可像紋身貼紙一樣附著於皮膚,用來測量體溫、心率和其它生命跡象,而無需使用電極、接線、導電膠、膠帶、皮膚穿刺針等會造成使用者不舒服的工具。這種薄如頭髮的電子皮膚除用於醫療診斷和通訊等方面外,還可能改變醫療感測、電腦遊戲甚至是間諜行動技術。


刊登在最新一期「科學」期刊的研究指出,這項微電子科技被稱為「表皮電子系統」(EES),是由美國、新加坡及中國三國研究團隊跨國合作開發。


這種貼片還可當成一種可傳送熱能的電子繃帶,以加速傷口的癒合、用於燒傷以及其它的皮膚疾病;它甚至有可能為義肢裝置帶來觸覺。若放在喉嚨上,感應器可以辨識簡單言語的肌肉運動,可操作聲控電玩,準確度超過九十%。


研究共同作者之一、伊利諾斯大學香檳分校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教授強調,他們目標是發展能與皮膚合成一體的電子科技。他說:「這種裝置可能也對喉部有特定疾病的患者有用,或是用來作為不出聲通訊科技的基礎,適合用來進行秘密行動。」


研究指出,這個無線裝置幾乎毫無重量,需要的電力也很少,可自行透過迷你太陽能蒐集器生產電力 ,也可偵測零星電磁輻射或接收電磁輻射來提供能量。


可附著皮膚24小時


研究人員測試後發現,該裝置可附著皮膚達二十四小時。羅傑斯指出,皮膚細胞正常剝落,最終將導致該裝置脫落,但他認為,這種貼片最長可附著在皮膚長達兩星期。


羅傑斯設立的「M10」科技公司正開放該裝置的商業運用,但他不願揣測這種電子皮膚的售價及上市時間。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110813/78/2wsjx.html

陸「海底撈」火鍋店賣翻

近年大陸最受矚目的餐飲服務是一家來自四川簡陽一路擴充到北京和上海,開了五十多家火鍋連鎖店的海底撈,家家分店連夏天生意都火爆。它以種種傳說中的誇張服務,令同行與食客好奇,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還將它作為研究案例,去年被「哈佛商業評論」授予唯一的中國最佳商業案例研究獎。

近來大陸網路上廣為流傳的一個帖子「人類已經不能阻止海底撈了!」,雖然過度行銷招來些網友惡搞與反感,但消費者對它的服務有更多關注。

等待區 有吃有玩可上網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倡導「差異化服務」。在海底撈用餐,消費價格算中上;但是走進餐廳,服務員會為坐在等待區,等叫號排隊的顧客送上免費水果、飲料、零食,以及撲克牌、跳棋之類的桌面遊戲,供大家打發時間;餐廳還主動提供免費上網、美甲、手部護理、擦皮鞋等服務。

用餐時,除了給客人眼鏡布、手機袋,長髮女性送上橡皮筋、孕婦送靠墊,嬰兒還提供嬰兒座椅、老人有輪椅,加上不停地換毛巾、甚至剝蝦殼外,連上廁所都有專人替顧客開水龍頭,顧客也許還會意外收到餐廳贈送的鮮花、冰淇淋、果盤等。

同時,海底撈還仿效麥當勞、必勝客等西式快餐,推出廿四小時營業、火鍋外送服務、網上訂餐及「海底撈」大學培訓等噱頭十足的服務。

海底撈員工介紹,海底撈從不考核各分店的營業額、獲利率,考核標準只有員工滿意度和顧客滿意度,以及員工的創意服務點子。

福利優 尊重員工獎勵多

與台資企業類似,海底撈將「人情管理」運用到了極致。除了高額獎金利誘,三分之一員工來自老板張勇的老家四川同鄉;店長、老闆身先士卒,尊重員工,更重要的是,企業為員工提供各類獎勵,內部提供晉升制度、設立學校讓員工子女免費就學、給員工父母「發工資」、建立愛心基金扶助員工家屬就醫等激勵,都大幅提高員工的忠誠度。

一線員工也被授予據說兩百元人民幣以下的使用權限,可以為顧客免單、送菜、打折及贈送小禮物等,這些都是其他地方大廳經理才有的授權。難怪海底撈火鍋店的員工士氣高昂,擴展迅速,短短幾年就擴充到十多個城市,員工數一萬多人,年營業額達人民幣十五億元。

夯到爆 成學術研究案例

近年來坊間出現數本探討「海底撈現象」的書籍,還有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教授作為學術研究案例,派學生「臥底」採訪。當海底撈從四川進軍北京、上海時,幾家台灣連鎖餐飲知名品牌老板曾相約一起去考察,深入了解後,結論就如最近上海書店熱賣的一本書名「海底撈,你學不會」!

不過,一家知名台資企業餐廳負責人表示,海底撈這種管理方式在幾十家連鎖店時可能沒問題;但如果規模達到如麥當勞、肯德基幾百家、上千家時,難保不出問題。

【2011/08/14 聯合報】@ http://udn.com/

2011年8月10日 星期三

認識黃斑部病變


農曆七月到了,有民眾看到了眼前的黑影便自己嚇自己,以為看到「阿飄」。不過,有專家指出,這很可能是「黃斑部病變」,而且有7至8成的中、老年人不曾聽過這項疾病,也不知道這會導致失明;醫師建議,民眾可以用「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動作來自我檢查。

眼前常常閃過黑影、看直線卻變得扭曲,這些都是「黃斑部病變」初期的症狀。眼科醫師蔡景耀表示,「黃斑部病變」好發於50歲以上的族群,台灣約有25萬民眾是高危險群,如果2年內不治療,恐有失明危機,「我們呼籲50歲以上的成年人,要定期做眼睛檢查。」

「因為黃斑部的病變,及早檢查可在病況沒有惡化前,得到健保有條件的給付治療。」蔡景耀也說,老年性黃斑部病變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種族、遺傳、抽菸、高血壓、心血管疾病、高血脂等因素,55歲以上中老年受訪者,近7成至少有1個危險因子。

據悉,黃斑部位於視網膜的中心,發生病變時,視覺出現不規則黑影、模糊、扭曲等症狀,影響最重要的中心視覺,讓人想看什麼都看不清楚。醫師建議,民眾若要自我檢測,可以常做「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動作,看家中磁磚的排列是否扭曲與出現黑影。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8/10/91-4191.htm

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留學中國美國華生逆向移民


美國許多大學為學生提供海外交流和實習機會,而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以及美國教育界掀起學習中文熱潮,近年來中國逐漸替代歐洲各國,成為美國大學生「留洋首選之一」,歐巴馬政府的「十萬強計畫」預計在未來四年內將推動十萬名美國學生赴中國留學和工作。因應中國留學熱,政府和民間合作啟動留學項目平台和獎學金,私營教育、留學機構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美國知名大學也紛紛在中國建分校,使留學中國的渠道更多元化。


據中國教育部統計,在中國大學短期和暑期學習的美國留學生在2009年達到1萬9000人。而據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國際教育機構(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統計,在中國的美國留學生在2007至2008學年達到1萬3000人,但這只包括在中國正規大學註冊的學生,美國留學生實際數目可能遠大於此。


2008至2009學年中國超過澳洲,成為美國學生留學第五大目的地,大幅增長19%。去年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比上年增長4%,但排在前四位的留學目的地卻全部呈現下跌趨勢,其中英國下跌6%,義大利下跌11%,西班牙下跌4%,法國下跌3%,而在「十萬強計畫」推動下,中國趕超上述國家為期不遠。


目前,在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中,絕大多數是通過所讀大學安排到中國進行交流,其中又以短期語言學習為主。據國際教育機構2008年統計資料顯示,由大學和教育機構組織的中國留學交流項目超過220個,其中短期項目有130個,長期項目有90個。由於轉學分方便,許多學生首選由本校推薦的交流項目。譬如,哈佛大學北京學院(Harvard Beijing Academy)提供夏季語言浸入項目,為期四周,三周進行中文語言和文化課程學習,一周進行社會實習。柏克萊加大則提供從八周到一學年,長度不等的交流項目,學生上課和住宿在清華大學。但也有一些留學項目期限較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提供兩年碩士學位項目,而即將在上海建立分校的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則提供四年本科和研究所碩士項目。


紐約大學海外留學人數最多,2008年至2009年共派3524名學生留學,並認可留學生修課成績。為了擴大對中國交流,紐約大學今年3月宣布與上海教委和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將於2013年在上海建立分校,預計向全球招收3000名本科、研究所和法學院、商學院學生,除在中國本地招生外,紐約大學美國本校的學生將有機會赴中國留學。


據瞭解,紐約大學上海分校將開設經濟學、社會科學、數學、生物科學、哲學、藝術歷史、電影和表演藝術、工商管理以及法學等專業,所有課程以英文教學,但如果留學生具有較高的中文水平,也可以在華東師範大學選修用中文講解的專業課程,所有學生必修兩個學分的當前中國政治經濟和媒體課程。住宿方面,留學生可以申請學生宿舍,或寄居中國家庭。


其實,美國大學與中國大學合作辦學的模式早有先例。1986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南京大學即共同創辦教學與研究機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美兩國最早的長期教育交流項目,校園設在南京大學。


中美文化中心分別從中國、美國各招收50名本科畢業生,兩校分別聘請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教授為學生講課,中國學生由美國教授授課,美國和國際學生則由中國教授授課,也就是說,學生要用中文聽課、閱讀和寫作。通常,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主要是美國學生)合住一間宿舍,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跨國夥伴關係」。一年後畢業時,他們將會得到由南京大學校長和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共同簽署的結業證書。迄今為止,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已經培養1800多名優秀人才,活躍在中美兩國以及世界各地。


2006年,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又在證書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碩士學位項目,碩士項目為兩年,每年招收25名學生,畢業生將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頒發的學位證書。


不僅私立大學推廣中國留學項目,美國各州立大學也紛紛進軍中國。2008年,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與中國安徽大學簽署交流合作協議。該校海外留學輔導老師Erin Polnaszek表示,當時中國在最受學生歡迎的留學地點中排名第四,但預計五年內中國將躍居首位,校方已瞄準中國以因應學生所需。


Polnaszek表示,之前許多學生想留學中國,但沒有合適項目,自2008年該校增加六個新項目,目前在中國和香港共有10個交流項目,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暑期在天津開設的語言項目,許多非中文專業的學生利用此機會修讀中文,在中國完成大學對外語課的要求。


知名大學在擴大中國交流項目的同時,小型學院也在不遺餘力地增加對中國「曝光」。位於佛蒙特北田(Northfield, Vermont)的私立軍事學院Norwich University於2007年開設中文課程,立即有60名學生登記,在全校共2100名學生中所占比例不小。一些家長在為孩子選校時,將是否有中國項目作為衡量指標之一。麻省小型文科學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中文教授Claudia Ross表示:「學校辦開放日時常有學生家長詢問中國項目,這在十年前幾乎聞所未聞,五年前也很稀少,但現在很普遍。」


美國大學校園興起的中國熱促使許多非中文專業學生也加入留學的行列,從未涉足中國的希望有機會了解中國,而曾經在中國學習和生活的學生則希望返回中國以提高中文水平,會講中文的華裔子弟則希望能夠學會讀寫。


1996年成立的美國各大學聯合漢語中心(Associated Colleges in China)每年從全美招收50多名大學生到中央民族大學學習中文,該中心主任靳洪剛表示:「以前大部分學生為中文專業,但現在修讀數學、物理和生物等科學專業的學生比例大增,而兼修中文和其他專業雙學位的則最多。」靳洪剛表示,留學中國的外籍學生需要在大學修讀兩年中文,並通過中文口試,每年僅有六成申請人得到錄取。


二、三十年前,許多美國人到中國留學可能緣於對清朝歷史、唐詩宋詞的喜愛,但現今越來越多的年輕學生選擇中國則是看重中國經濟前景和工作機會。許多華裔學生父母是第一代移民,為了子女教育而留學移居美國,但第二代卻成長於中國崛起的時代,不少人考慮逆向移民,在中國尋找發展機會。


美國各大學聯合漢語中心項目協調人Nitsa Weld表示,該中心每年招收的大學生中,有近半數為華裔。她說,以往華裔學生逆向留學中國,出發點多半源於「尋根」,而其他族裔則多是出於「好奇」。但現在申請留學中國的學生認為,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許多人希望能找到在中國工作的機會,或計畫將來做中國生意」。


紐約龍梅教育旅遊(China Prep)創辦人龍梅1994年高中畢業後初次造訪北京,就被中國的發展活力所打動,就讀布朗大學時,她大量選修中國文化和歷史課程,並返回中國參加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和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交流項目。


她看好中國的巨大商機,並抓住中國熱潮,於2006年成立龍梅教育旅遊,組織中學生到中國主題旅遊和學習。目前該公司在上海和北京設立辦事處,也組織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參觀旅遊,增強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


中國不僅有巨大的商業潛力,而各行各業的成功故事似乎都需要在中國的土壤。環保、電腦科學、法學、會計、金融甚至室內設計,美國留學生發現在中國的職業前景優於美國。


配合「十萬強計畫」建立「Project朋友」的張虹琳表示,美國人東渡中國不論原因為何,但都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她因為返居馬來西亞探望病重的父親,調整人生方向,決定辭掉在美國大公司的工程師工作,去北京清華大學學習中文,並在中國推動環保等公益事業。張虹琳表示,雖然收入減少,但她在中國從事公益的價值不可估量,而她在中國具有活力又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奮鬥,更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張虹琳表示,希望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最大的困惑可能是「中國經驗」到底是什麼?留學中國將如何影響職業生涯規畫以及在中國生活會遭遇何種困難。


有鑑於此,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張虹琳利用其在中國創立的金橋基金會(Golden Bridges Foundation)資源,架設網路平台,邀請曾在中國生活和學習的美國人分享他們的經驗,不僅為後來人提供導引,也為「曾在中國求學的美國人搭建社交網絡」。


杜克大學畢業的章志竹的父母分別移民自台灣和香港,他能說中文,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美國媒體公司,但對職業前景並不樂觀。1999年他申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一方面希望能提高中文能力,並在中國尋找工作機會。由於超強的中英文雙語能力,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畢業後,他很快找到外媒在中國駐站的工作機會,在北京、香港、上海近10年,並在北京購置房產。2009年,他返回美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工商管理,但職業規畫目標仍在中國,因為「中國的機會比美國多」。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學生招生官員哈德文(Devin R. Harmon)表示,過去幾年,申請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華裔學生逐漸增多,今年申請的美國華裔學生有10個,加拿大華裔學生有兩個。「華裔學生返鄉尋根,也追逐他們的中國夢,許多人畢業後能夠進入知名跨國公司和機構工作,比留在北美機會多,也更能發揮個人能量。」


2011年修得中美文化中心碩士學位的華裔學生黃彤威今年在畢業典禮上代表美國學生發言,他說,到中國留學前自以為已經很懂中國,但到了中國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在中國生活和學習兩年,他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有了更深了解,也更明白自己未來的奮鬥方向,「從事與中國有關的職業」。

【2011/08/08 世界日報╱記者崔芳專題報導】

耳鳴八成心病壓力

耳鳴指耳朵聽到外界沒有的聲音,初時夜深人靜時才可聽到,進而變為大聲甚至日夜不停,令人難過而難以承受。

有些病人到各大醫院接受各種檢查,一切均屬正常而找不到病灶,目前已知如長期噪音、音爆傷害、頭部外傷及藥物中毒等會造成耳鳴,但絕大部份均非上述原因所致,反而是心理及精神上狀況引起居多,即所謂心理性耳鳴。壓力是最重要的問題所在,因此心理諮詢及精神科會診是相當有意義的。

耳鳴好發於中老年人,因內耳血管,年紀越大則因膽固醇、血脂肪沉澱而阻塞,使血液養份等供應不足而組織壞死、神經萎縮退化而產生耳鳴。而中年人是家庭及社會中堅,身負重任,需要決策,業績壓力,若承受極大壓力造成自律神經過度興奮,使血管收縮,內耳血流不暢,神經退化也會耳鳴。血管阻塞及心因性因素產生血管過度收縮,是內耳神經病變產生耳鳴的兩大主要病因。

有人個性較緊張,好勝心強,力求盡善盡美,完美無瑕,常因認真工作,要求品質第一,造成壓力及過勞的生活型態,不知不覺造成自律神經異常興奮,使血管過度收縮,血流不順暢,久則易使內耳病變而產生耳鳴。

又有年輕人因工作壓力、睡眠不足、焦慮及緊張的情形,像工程師、電腦及程式設計師或研究所的學員,都在極度用腦、耗費心力精力及體能下,也是罹患耳鳴的高危險群。

常有病人說,幾年前因有重大事件而困擾,極度焦慮、挫折,陷入惡劣的情緒而引發耳鳴,因不嚴重而不太在意,以致耳鳴聲變大甚至日夜響個不停,而如今困難問題已圓滿解決,但唯獨耳鳴日夜不停,揮之不去,甚至高分貝高頻率的耳鳴反過來影響睡眠。

耳鳴治療主要是促進血液循環,神經營養再生,期能使內耳神經復活。重要的是減少心理及精神上的因素,不再造成自律神經過度興奮而引起病變。

減少工作時數,降低工作強度,分散壓力,多元化生活,宜多休息及放鬆心情來處理事情,以減少心理性影響,耳鳴自可有效治療而逐漸消失而痊癒。

【2011/08/09 聯合報】@ http://udn.com/ 李宏信

2011年8月3日 星期三

耳中風 高壓氧救回聽力

一名42歲牙醫師最近低頭有眩暈、噁心,並伴隨耳鳴及重聽現象,經檢查後發現是左耳突發性耳聾(耳中風),由於患者中度聽力受損,醫師除傳統治療外加上高壓氧,聽力終於恢復。

台中林新醫院高壓氧中心主任李潤宇今天指出,這名牙醫師6月中旬因耳鳴及重聽至醫院檢查,經聽力檢查發現左耳高頻聽力受損、合併自發性的眼球震顫,診斷為左耳中風,立即要求牙醫師住院治療。

林新醫院表示,耳中風的患者一般以「血液循環促進劑」、「類固醇」等藥物治療,但由於患者聽力受損已達中度,為把握黃金治療期,醫師建議患者接受高壓氧治療,讓患者吸入100%氧氣,以提高體內含氧濃度,促進血液循環。

在藥物及高壓氧雙重治療下,10天後患者恢復聽力並改善眩暈情形,目前已出院繼續牙醫診所的看診工作。

林新醫院指出,突發性耳聾是一種聽力降低的疾病,常見的原因是病毒感染、自體免疫系統受損,或血液及血管的問題,患者可能一覺醒來後,發現聽力減弱、耳鳴或有耳悶感,甚至合併眩暈等症狀。好發年齡在40到80歲間,部分耳中風能自行恢復聽力;但若重度聽力受損,要恢復的機會就微乎其微。

醫院並指出,從門診中發現,突發性耳聾的病患越來越多,由於病發一個星期內為最佳治療時間,民眾若有類似症狀應儘速就醫。

中央社 1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