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留學中國美國華生逆向移民
美國許多大學為學生提供海外交流和實習機會,而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以及美國教育界掀起學習中文熱潮,近年來中國逐漸替代歐洲各國,成為美國大學生「留洋首選之一」,歐巴馬政府的「十萬強計畫」預計在未來四年內將推動十萬名美國學生赴中國留學和工作。因應中國留學熱,政府和民間合作啟動留學項目平台和獎學金,私營教育、留學機構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美國知名大學也紛紛在中國建分校,使留學中國的渠道更多元化。
據中國教育部統計,在中國大學短期和暑期學習的美國留學生在2009年達到1萬9000人。而據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國際教育機構(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統計,在中國的美國留學生在2007至2008學年達到1萬3000人,但這只包括在中國正規大學註冊的學生,美國留學生實際數目可能遠大於此。
2008至2009學年中國超過澳洲,成為美國學生留學第五大目的地,大幅增長19%。去年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比上年增長4%,但排在前四位的留學目的地卻全部呈現下跌趨勢,其中英國下跌6%,義大利下跌11%,西班牙下跌4%,法國下跌3%,而在「十萬強計畫」推動下,中國趕超上述國家為期不遠。
目前,在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中,絕大多數是通過所讀大學安排到中國進行交流,其中又以短期語言學習為主。據國際教育機構2008年統計資料顯示,由大學和教育機構組織的中國留學交流項目超過220個,其中短期項目有130個,長期項目有90個。由於轉學分方便,許多學生首選由本校推薦的交流項目。譬如,哈佛大學北京學院(Harvard Beijing Academy)提供夏季語言浸入項目,為期四周,三周進行中文語言和文化課程學習,一周進行社會實習。柏克萊加大則提供從八周到一學年,長度不等的交流項目,學生上課和住宿在清華大學。但也有一些留學項目期限較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提供兩年碩士學位項目,而即將在上海建立分校的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則提供四年本科和研究所碩士項目。
紐約大學海外留學人數最多,2008年至2009年共派3524名學生留學,並認可留學生修課成績。為了擴大對中國交流,紐約大學今年3月宣布與上海教委和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將於2013年在上海建立分校,預計向全球招收3000名本科、研究所和法學院、商學院學生,除在中國本地招生外,紐約大學美國本校的學生將有機會赴中國留學。
據瞭解,紐約大學上海分校將開設經濟學、社會科學、數學、生物科學、哲學、藝術歷史、電影和表演藝術、工商管理以及法學等專業,所有課程以英文教學,但如果留學生具有較高的中文水平,也可以在華東師範大學選修用中文講解的專業課程,所有學生必修兩個學分的當前中國政治經濟和媒體課程。住宿方面,留學生可以申請學生宿舍,或寄居中國家庭。
其實,美國大學與中國大學合作辦學的模式早有先例。1986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南京大學即共同創辦教學與研究機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美兩國最早的長期教育交流項目,校園設在南京大學。
中美文化中心分別從中國、美國各招收50名本科畢業生,兩校分別聘請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教授為學生講課,中國學生由美國教授授課,美國和國際學生則由中國教授授課,也就是說,學生要用中文聽課、閱讀和寫作。通常,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主要是美國學生)合住一間宿舍,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跨國夥伴關係」。一年後畢業時,他們將會得到由南京大學校長和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共同簽署的結業證書。迄今為止,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已經培養1800多名優秀人才,活躍在中美兩國以及世界各地。
2006年,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又在證書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碩士學位項目,碩士項目為兩年,每年招收25名學生,畢業生將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頒發的學位證書。
不僅私立大學推廣中國留學項目,美國各州立大學也紛紛進軍中國。2008年,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與中國安徽大學簽署交流合作協議。該校海外留學輔導老師Erin Polnaszek表示,當時中國在最受學生歡迎的留學地點中排名第四,但預計五年內中國將躍居首位,校方已瞄準中國以因應學生所需。
Polnaszek表示,之前許多學生想留學中國,但沒有合適項目,自2008年該校增加六個新項目,目前在中國和香港共有10個交流項目,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暑期在天津開設的語言項目,許多非中文專業的學生利用此機會修讀中文,在中國完成大學對外語課的要求。
知名大學在擴大中國交流項目的同時,小型學院也在不遺餘力地增加對中國「曝光」。位於佛蒙特北田(Northfield, Vermont)的私立軍事學院Norwich University於2007年開設中文課程,立即有60名學生登記,在全校共2100名學生中所占比例不小。一些家長在為孩子選校時,將是否有中國項目作為衡量指標之一。麻省小型文科學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中文教授Claudia Ross表示:「學校辦開放日時常有學生家長詢問中國項目,這在十年前幾乎聞所未聞,五年前也很稀少,但現在很普遍。」
美國大學校園興起的中國熱促使許多非中文專業學生也加入留學的行列,從未涉足中國的希望有機會了解中國,而曾經在中國學習和生活的學生則希望返回中國以提高中文水平,會講中文的華裔子弟則希望能夠學會讀寫。
1996年成立的美國各大學聯合漢語中心(Associated Colleges in China)每年從全美招收50多名大學生到中央民族大學學習中文,該中心主任靳洪剛表示:「以前大部分學生為中文專業,但現在修讀數學、物理和生物等科學專業的學生比例大增,而兼修中文和其他專業雙學位的則最多。」靳洪剛表示,留學中國的外籍學生需要在大學修讀兩年中文,並通過中文口試,每年僅有六成申請人得到錄取。
二、三十年前,許多美國人到中國留學可能緣於對清朝歷史、唐詩宋詞的喜愛,但現今越來越多的年輕學生選擇中國則是看重中國經濟前景和工作機會。許多華裔學生父母是第一代移民,為了子女教育而留學移居美國,但第二代卻成長於中國崛起的時代,不少人考慮逆向移民,在中國尋找發展機會。
美國各大學聯合漢語中心項目協調人Nitsa Weld表示,該中心每年招收的大學生中,有近半數為華裔。她說,以往華裔學生逆向留學中國,出發點多半源於「尋根」,而其他族裔則多是出於「好奇」。但現在申請留學中國的學生認為,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許多人希望能找到在中國工作的機會,或計畫將來做中國生意」。
紐約龍梅教育旅遊(China Prep)創辦人龍梅1994年高中畢業後初次造訪北京,就被中國的發展活力所打動,就讀布朗大學時,她大量選修中國文化和歷史課程,並返回中國參加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和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交流項目。
她看好中國的巨大商機,並抓住中國熱潮,於2006年成立龍梅教育旅遊,組織中學生到中國主題旅遊和學習。目前該公司在上海和北京設立辦事處,也組織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參觀旅遊,增強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
中國不僅有巨大的商業潛力,而各行各業的成功故事似乎都需要在中國的土壤。環保、電腦科學、法學、會計、金融甚至室內設計,美國留學生發現在中國的職業前景優於美國。
配合「十萬強計畫」建立「Project朋友」的張虹琳表示,美國人東渡中國不論原因為何,但都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她因為返居馬來西亞探望病重的父親,調整人生方向,決定辭掉在美國大公司的工程師工作,去北京清華大學學習中文,並在中國推動環保等公益事業。張虹琳表示,雖然收入減少,但她在中國從事公益的價值不可估量,而她在中國具有活力又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奮鬥,更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張虹琳表示,希望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最大的困惑可能是「中國經驗」到底是什麼?留學中國將如何影響職業生涯規畫以及在中國生活會遭遇何種困難。
有鑑於此,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張虹琳利用其在中國創立的金橋基金會(Golden Bridges Foundation)資源,架設網路平台,邀請曾在中國生活和學習的美國人分享他們的經驗,不僅為後來人提供導引,也為「曾在中國求學的美國人搭建社交網絡」。
杜克大學畢業的章志竹的父母分別移民自台灣和香港,他能說中文,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美國媒體公司,但對職業前景並不樂觀。1999年他申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一方面希望能提高中文能力,並在中國尋找工作機會。由於超強的中英文雙語能力,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畢業後,他很快找到外媒在中國駐站的工作機會,在北京、香港、上海近10年,並在北京購置房產。2009年,他返回美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工商管理,但職業規畫目標仍在中國,因為「中國的機會比美國多」。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學生招生官員哈德文(Devin R. Harmon)表示,過去幾年,申請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華裔學生逐漸增多,今年申請的美國華裔學生有10個,加拿大華裔學生有兩個。「華裔學生返鄉尋根,也追逐他們的中國夢,許多人畢業後能夠進入知名跨國公司和機構工作,比留在北美機會多,也更能發揮個人能量。」
2011年修得中美文化中心碩士學位的華裔學生黃彤威今年在畢業典禮上代表美國學生發言,他說,到中國留學前自以為已經很懂中國,但到了中國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在中國生活和學習兩年,他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有了更深了解,也更明白自己未來的奮鬥方向,「從事與中國有關的職業」。
【2011/08/08 世界日報╱記者崔芳專題報導】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