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8日 星期日

母血基因檢測 將部分禁止

聯合報:母血基因檢測 將全面禁止。衛生署澄清:源頭管理僅針對母血性別基因檢測,並非所有母血基因檢測。

抽母血檢測基因,未來將全面禁止。衛生署表示,為防堵業者以驗遺傳疾病為名,行篩檢胎兒性別之實,將在近期預告禁止所有抽母血的基因檢測,並清查基因檢測醫療器材是否符合規範。

衛生署昨召開出生性別比工作會議,禁止所有母血基因檢測,也將清查市面基因檢測醫材是否合格,並加強檢驗機構與生技公司管理。未來實施後,違法的醫師將罰十萬到五十萬,醫檢師則罰一萬到五萬元。若是無照執業者,可處以兩年以下有期徒刑,得併科三萬到十五萬罰金。

衛生署副署長許銘能說,目前國內禁止胎兒性別篩選,但還是有些有心人士利用基因檢測及以診斷疾病為由,篩檢胎兒性別。

母血PCR篩檢就是被點名以基因檢測為名,進行性別篩選的檢查項目之一。網路上不少生物科技檢驗公司,以「非侵入性檢測、只要三到五西西的血液就可測性別、唐氏症、染色體基因缺陷」為號召,招徠孕產婦篩檢以提前得知胎兒性別。

國健局局長邱淑媞表示,母血PCR篩檢侵入性低,且簡易,因此容易被濫用為性別篩選工具,至於未來性別遺傳疾病的篩檢,還是可透過羊膜穿刺、絨毛膜取樣檢查來進行。

三軍總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染色體中心負責人黃貴帥說,目前進行性別遺傳檢查多是以羊膜穿刺以及絨毛取樣檢查為主,因為孕婦血液中的胎兒基因量不多,因此無法準確判斷胎兒是否有如血友病等的基因缺陷,通常大醫院也都不會提供此項檢測。

不過,此項禁令影響不小。「這樣做是違反世界趨勢」,基因診斷專家、台大醫學院基因體暨蛋白體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蘇怡寧說,目前醫界都朝無侵入性手術方向發展,婦產科診所幾乎都在做母血基因篩檢,主要是檢測胎兒是否有唐氏症,並不會透露胎兒性別。若政府真頒此禁令,是和整個世界潮流脫軌,影響很大。

法國國家倫理諮詢委員會日前也支持以母血篩檢方式檢驗唐氏症,母血抽取與羊膜穿刺檢測唐氏症的準確度幾乎相同,又可降低因檢測引發流產風險。

衛生署澄清:源頭管理僅針對母血性別基因檢測,並非所有母血基因檢測

 針對新生兒性別失衡將朝源頭管理,本署104年01月28日已發佈新聞稿,其中明確指出係針對母血之性別(及性聯遺傳疾病)基因檢測,加以管理。然有部分媒體報導為「母血基因檢測 將全面禁止」,引發疑慮,本署特此澄清:母血唐氏症基因檢測,是檢驗21號染色體,並非檢測 “性染色體”,因此,不在考慮禁止之範圍內。

 衛生署再次聲明,目前的限制,是針對母血「胎兒性別」檢驗,而不是所有母血檢驗。為解決國內出生性別比失衡問題,尊重各方建議,朝源頭管控,加強試劑與檢驗之管理與稽查,若於源頭查獲可疑跡證,則向下游追查,希能減少基層之負擔與對後端臨床醫師之困擾。未來將進一步與相關醫師及醫檢團體討論,並落實執行,以減少性別篩選導致男女比例的失衡。

更新日期:104年01月27日

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公開「十大恐怖外食」,午餐別這樣搭!

你工作愈辛苦卻吃得愈糟糕嗎?甫發佈的一項調查分析顯示,國人常見的外食組合,其實埋藏傷肝危機,容易造成脂肪肝。上班族常有的不當飲食、不良作息、又菸又酒等「礙肝行為」,更使得自己精神不濟、容易疲倦、免疫力低落。

外食已是台灣普遍趨勢,一項針對台灣一千多位上班族的「礙肝大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人平均一天有一、兩餐以上會外食,而且工時愈長,外食的比例愈高。前新光醫院營養師程涵宇提醒,有些「恐怖外食」實在要少碰為妙。調查中依據成年男性一天一八○○大卡的熱量,將外食組合依油脂、糖、鹽量的多寡,排出十大恐怖外食。

第一名是漢堡+薯條(中)+可樂第二名是排骨便當+珍珠奶茶第三名是鍋貼+豆漿,都是高油、高糖的組合。因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而爆紅的韓式炸雞+啤酒,也以高油名列第五大恐怖外食。另外,近來最夯的霜淇淋,油脂、糖量也都不低,中午一碗拉麵加上一支霜淇淋,就是第七大的恐怖外食的組合。(吃一支等於喝下2匙油!《康健》連鎖商店霜淇淋調查)

外食因為高油、高鹽、高糖以及許多食品添加物,不但會對心血管、腎臟造成負擔,其實許多人忽略了對肝臟造成的傷害。目前每2~3個國人中,就有一人有脂肪肝的問題。建議,外食族群一定要記得多吃膳食纖維(如蔬菜水果、豆類、五穀類、根莖類等),有助於排除吃進去的多餘脂肪。同時,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吃全穀類(例如糙米、紫米、燕麥、薏芢等)。多補充膳食纖維,可排除體內多餘的脂肪。有些食物藏著肉眼看不見的脂肪,例如百頁豆腐,製作過程中加了沙拉油,熱量是一般豆腐的兩、三倍,外食族點餐時要注意,別多吃了。

沒時間運動?13種越吃越瘦的食物

1.熱可可:生可可含有抗氧化劑,可有效降低壓力賀爾蒙「皮質醇」(cortisol),當人們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會導致腹部脂肪堆積。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熱巧克力的抗氧化劑濃度是紅茶的5倍。此外,運動後喝杯熱可可,也可幫助肌肉迅速復原。熱可可也能美膚?6大SPF食物幫你美白!

2.甘藍菜:甘藍菜不僅卡路里低,而且富含維生素A和K,有助於新陳代謝,提升免疫系統。而且富含纖維的食物,可以促使身體減少從碳水化合物吸收卡路里。甘藍菜的妙用:讓上班族抗老又防癌。

3.飯前喝湯:飯前喝肉湯或蔬菜湯,可有效減少卡路里的攝取,因為喝湯會讓你有飽足感,導致食量減少。根據美國賓州的一項研究顯示,飯前喝湯的人,卡路里的攝取量平均降低20%。

4.咖啡:咖啡不僅能提振精神,它所含的抗氧化綠原酸(antioxidant  chlorogenic acid)可促進新陳代謝、燃燒脂肪,而且可減緩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避免體重增加。科學證明:13個你應該要多喝咖啡的理由。

5.燉肉: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你的身體必須先分解蛋白質,然後吸收。在分解的過程中,必定會消耗大量卡路里,而且肉類也會讓人不容易有飢餓感。

6.燕麥粥:燕麥粥含有豐富的纖維和蛋白質,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同時又讓人有飽足感,可避免體重增加。吃燕麥能降膽固醇?破解膽固醇的五個迷思!

7.烘烤紅蘿蔔:紅蘿蔔含有水分和纖維,所以會有飽足感,烘烤過後的紅蘿蔔,內含的抗氧化劑是生蘿蔔的3倍,可促進減肥。

8.紅酒:葡萄皮含有白藜蘆醇(resveratrol)不僅對心臟有益,而且可抑制脂肪細胞的生成。此外,紅酒含有的丙酮酸鹽(calcium pyruvate)可加速新陳代謝,有效燃燒脂肪。

9.南瓜:南瓜富含β-胡蘿蔔素,可有效緩和壓力、抗發炎,抑制脂肪的堆積。

10.辣椒:辣椒素(capsaicin)可增加新陳代謝,促進脂肪的燃燒,避免體內脂肪的堆積。

11.雪蓮子:又名「鷹嘴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纖維,不容易有飢餓感,可避免飲食過量;此外,它還含有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可減少腹部脂肪堆積。

12.烤馬鈴薯:白色蔬果,例如馬鈴薯,含有大蒜素(allicin),可以有效抗發炎,避免腹部脂肪堆積。

13.番薯:蕃薯含有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和抗氧化綠原酸,可減緩葡萄糖和胰島素的釋放,避免體重的增加。(吳凱琳編譯)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585&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Facebook#sthash.Cs7KJ37n.dpuf

從小吃太鹹 當心孩子矮人一截

日前有研究指出,兒童血中的「鈉濃度」越高,身高越矮。研究發現,兒童對鈉的吸收比成人好,即使血液中的鈉濃度屬於正常,但隨著鈉的累積程度不同,對神經系統和腎臟等產生影響,甚至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鈉濃度上升會影響鈣質吸收,也就是說,納濃度越高,鈣質吸收越差。

研究學者強調,少吃鹽就等於「補鈣」,因此建議所有身高低於標準的孩童,應每半年接受身體檢查,若有發現血液中的鈉含量高於同齡兒童,就應該調整飲食、多喝水、預防營養不良問題等。學者特別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亞洲是高鹽分攝取地區中的第一位,原因在於亞洲人喜愛以醬油入菜、滷製品、醃製品,吃下這些食物等於吃下過量的鈉,建議每位成年人每日攝取鹽分不宜超過5克

吃下過多的鹽分,不只影響鈣質吸收,還會增加寶寶心臟、腎臟代謝的負擔,日後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也大增。此外,寶寶免疫系統也會較差,容易感冒,研究指出,高鹽分會抑制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的增殖,因此攝取過的鹽分會使口腔唾液分泌減少,易使細菌和病毒停留在呼吸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專家建議,1歲以上3歲以下的嬰幼兒每天僅需700mg鈉(相當於1.8g食用鹽),而6個月到1歲的寶寶只需要350mg,其實每天吃的食物、蔬果中就可攝取足夠的鈉,如配方奶、澱粉、綠色蔬菜、水果等。「1-3歲的孩子應少吃鹽,甚至不吃鹽」專家認為,讓寶寶養成清淡飲食的好習慣,可讓寶寶吃到食物原味、更健康、成長得更好,也可降低日後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罹病率。

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284

免除切骨之痛!微創髖關節置換 如同戴牙套?

人工髖關節手術發展至今已超過40 年了,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新的生醫材料的發明,髖關節置換手術早已是各大醫院常規的治療項目,並且大多數病患也都能夠得到相當良好的關節功能恢復,但還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謝邦鑫醫師說,髖關節置換手術後,人工關節磨損及過多的骨骼流失,一直是個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

傳統人工關節置換無論手術傷口如何微小,不論病患的骨骼品質如何,也不管罹患的關節疾病為何,一律必須將病患原本的股骨頭及部份的股骨頸切除。謝邦鑫說明,該治療策略很像是去看牙齒時,無論是輕微的蛀牙或是嚴重的牙周病,牙醫師一律將牙齒連根拔除,再將一顆新的金屬假牙植入牙床。

謝邦鑫表示,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正如同帶上一副牢固的牙套,不需切除骨骼組織。切除過多原本健康的骨骼組織不僅可惜,對於較年輕或活動力仍旺盛的病患而言,若日後人工關節出現問題而必須進行翻修手術時,骨骼缺損將會大大增加重建治療的困難度及手術的風險。謝邦鑫強調,表面置換髖關節不必使用電鋸切除病患的骨頭,僅須磨掉大約10公克上下的不正常軟骨組織即可進行。

表面置換術,並非每個人都合適

由於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病患原本正常的骨骼組織,因此又被稱為「真正的微創髖關節置換」。也正因為如此,已有非常多的文獻指出表面置換手術的恢復較傳統人工關節更為迅速,這些病患行走時的步態分析也幾乎接近自然的完美。

更重要的是,目前表面置換髖關節採用先進的金屬界面,其磨耗率遠低於傳統聚乙烯(塑膠)界面的1/100,與陶瓷人工關節的磨耗相當,但沒有陶瓷破裂或人工關節脫臼的風險。因此該手術特別適用於需要年輕、活動力旺盛、從事勞力工作或喜歡激烈運動的病患。

事實上,在亞洲地區已經有好幾位職業棒球運動員、跆拳道選手及自由車選手接受髖關節表面置換,而他們在手術後仍能活躍於自己的運動領域而有相當傑出的表現。

現代的表面置換系統不僅好用,而且耐用。謝邦鑫指出,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接受表面置換手術的病患有99%的機會可以使用超過五年,有97%的機會使用超過10 年。然而此良好記錄必須建立於審慎選擇適當的病患上;對於嚴重骨質疏鬆的病患、腎臟功能受損、手術後2 年內計畫懷孕生產之婦女、曾有金屬離子過敏史或任何原因造成相當程度髖關節骨骼缺損者並不適用此項手術。

另外,由於表面置換手術操作較為困難,精確度要求遠較傳統切除式人工關節為高,因此需要由曾接受過相關訓練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臨床成果。


術後當日可下床,康復迅速

林口長庚醫學中心每年進行超過1,000例各式人工髖關節手術,為全台灣經驗最豐富的團隊、也是台灣第一個引進髖關節表面罝換手術的團隊。

長庚自從2006年與美國同步實施髖關節表面罝換術以來,過去七年來已成功治療數百位病患,幫助他們重新恢復行動自如的關節功能。

配合林口長庚醫學中心關節重建骨科近年研發的無痛手術技術,絕大數病友的康復迅速且舒適。超過九成的病患完全不需使用任何止痛針劑,手術當日即可下床活動,關節彎曲、伸展及旋轉角度完全不受限制,術後48小時內出院回家成為常規。

這項已臻成熟的關節置換手術在台灣有健保給付,然而人工關節的材料部分則必須自費負擔。對於沒有台灣健保身份的病患而言,所有的醫療費用大約6,000-10,000美元,約為北美地區的二分之一。

欣健康,2月17日, 2014。http://solomo.xinmedia.com/health/8949-Orthopedics/1

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菌絲冒充靈芝… 標示不實 2015年7月1日起開罰

市售不少靈芝產品其實是便宜的菌絲體製成卻賣高價,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為此訂出規範,七月起,真菌類產品外包裝須明確標示產品成分,如靈芝菌絲體等,若標示不實,最高可罰四百萬元。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李婉禎表示,靈芝、牛樟芝等高價的真菌類,主要包含子實體和菌絲體兩部分,其中菌絲體主要是分布在木屑下,有如它的根部,功用是提供養分給子實體,子實體就是真菌的主體。許多業者會將便宜的菌絲體,佯裝子實體研製的產品販售,誤導消費者,因此食藥署規範七月起,真菌類的產品要如實標示。

凡是用菌絲體培養製成的真菌類產品,包裝上都須明確標示是「○○菌絲體」,且不得在包裝上出現「子實體」圖示,產品若是混合菌絲體與子實體,包裝上也要明確標示「本產品為○○菌絲體與子實體混合」,只有用子實體研製的產品,才能寫上「靈芝」或是其他真菌子實體名稱。

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靈芝學術發展委員會主委何永慶表示,培養靈芝、牛樟芝的子實體,約需一百天,耗時耗錢,以液體培養菌絲體,只需七天就能培養出倍數的菌絲體,讓菌絲體呈固態後,再製成靈芝、牛樟芝膠囊等。他說,不論是靈芝或牛樟芝的子實體,所含的多醣體和其他活性物質,遠比菌絲體要多。

from: udn.com/news/story/7266/1018927-菌絲冒充靈芝…-標示不實-下月起開罰
2015-06-27 02:41:08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靈芝多醣體改變腸道菌 預防肥胖減肥

傳統觀念吃靈芝能夠補身體,現在更被發現,靈芝還可能是減肥聖品!長庚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靈芝菌絲中的多醣體,能夠改變腸道菌,達到減重效果。實際用在肥胖實驗鼠上,發現3個月之後,體重減輕18%,這樣的研究成果也登上知名國際期刊。(Ganoderma lucidum reduces obesity in mice by modul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from: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623/ncomms8489/full/ncomms8489.html )

拿靈芝泡養身茶,傳統藥材流行到西方世界,除了補身體,現在台灣還有新發現,吃靈芝,能減肥!排泄物殘留靈芝也有效果,長庚大學和生技團隊共同研究,肥胖實驗鼠,吃靈芝2到3個月後,體重最多下降18%,血糖,血脂也變低。

靈芝菌絲中的純化多醣體,一天20cc,濃度越高,效果越好。

關鍵雙菌剷除肥肉,靈芝多醣體進到身體裡,誘使好菌生長,高油脂飲食產生的腸道傷害,也能夠修復,維持運作速度,達到減肥效果。研究成果登上知名國際期刊。

營養師表示,腸道益生菌增加,脂肪轉變成短鏈脂肪酸,容易被代謝利用,減少囤積情況。不過劑量和攝取量得拿捏好,以免影響慢性病患者的身體狀況。

from http://www.ttv.com.tw/104/06/1040626/10406260018500I.htm?from=579

靈芝含「多醣體」 中研院破解「抗癌」

長久以來「靈芝」被視為妙藥,能強化體質,改善免疫系統,現在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從靈芝萃取「多醣體」可讓免疫細胞增生,摧毀癌細胞裡的岩藻醣,這項重大研究發現,讓更多罹癌民眾,未來又多了一個治療標靶新希望。



一朵朵野生靈芝,幾乎都是生長在人煙罕至之處,可別小看它,因為靈芝,現在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救命仙丹,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發現,「靈芝」能強化人體免疫系統,關鍵就在於,靈芝本身就能萃取「多醣體」,再將多醣體注入罹患肺癌老鼠體內,將會誘發「新抗體」,能和癌細胞裡「GloboH」、「岩藻醣」結合,殺死癌細胞,達到抗癌功效。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多醣體需要一個、岩藻醣的多醣體,這個抗體,就可以對癌細胞表面的特殊分子,所以它的抗癌是這樣子。」

研究團隊從一大串靈芝多醣體中,發現具有強化免疫功能,讓老鼠從體內產生更多,專門對付癌細胞抗體,可以限制腫瘤擴大。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還要經過很多階段,第一期人體實驗、第二期、第三期,還有滿長一段路,還要非常多年。」記者:「大概幾年?」顏宗海:「很難說。」

雖然靈芝抗癌研究,還在於老鼠階段,還沒經過人體實驗,未來治療劑量多少,療效能到什麼程度,還不得而知,但長久以來「靈芝」被視為妙藥,可以強化體質,如今又被中研究證實,具有「殺死癌細胞」療效,讓更多罹癌民眾,未來又多了一個治療標靶新希望。

from https://tw.news.yahoo.com/靈芝含-多醣體-中研院破解-抗癌-112300298.html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2015年亞洲前100名最佳大學排行榜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今天公布2015年亞洲前100名最佳大學排行榜,大陸以21所擊敗各國,首次超越保持領先多年的日本,預計大陸未來幾年將稱霸亞洲高等教育。

這是泰晤士報高等教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magazine)連續第3年進行亞洲地區大學排行榜調查,前10名大學由日本、新加坡、香港、南韓及中國大陸包辦,台灣排名最好的是台灣大學,排名第17,較去年下跌3名。

今年調查最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在亞洲前100最佳大學排行榜的大學從去年的18所增加到21所,數量首次超越日本,同時多數大陸大學的名次都攀升,但部分日本的大學排行則下滑。

這項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這顯示亞洲高等教育的龍頭地位已轉向大陸,自2001年起大陸在研究與發展的大量投資並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報告,具體成效已顯現,展望未來,大陸在亞洲的領先地位將延續一段時間。

大陸上榜的21所大學中,排名最佳的是北京大學排名第4,較去年上升1名,清華大學排名第5,較去年上升1名。

根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亞洲地區前20名大學依序為:

1.東京大學
2.新加坡國立大學
3.香港大學
4.北京大學
5.大陸清華大學
6.首爾大學
7.香港科技大學
8.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京都大學
10.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11.南韓浦項科技大學(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13.香港中文大學
14.土耳其海峽大學(Bogazici University)
15.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6.南韓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
17.台灣大學
18.大阪大學
19.土耳其伊斯坦堡科技大學(Istanbul Technical University)
19.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並列第19。

這項調查共使用13項指標進行評分,包括教學、研究、論文引用次數、產業評分、國際化等。

1040611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北醫大研發出快速簡便製備免疫球蛋白方法,可救治大量伊波拉病患

全球知名醫學期刊《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近日率先在網路版發佈臺北醫學大學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所長白台瑞(Prof.Thierry Burnouf)的最新研究論文,提及他透過簡單且拋棄式的儀器設備就可從血漿中快速製備免疫球蛋白的創舉,此項技術可被用來治療免疫缺乏的患者。當伊波拉病毒下次捲土重來時,可望挽救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白台瑞教授是法國籍科學家,致力於血液製品工程及病毒安全性的研究。十餘年前,他和埃及一家知名醫院及捐血中蛋白的方法。此技術可被運用於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對抗伊波拉病毒這類大規模的疫病傳染或是細菌的感染,從被伊波拉病毒感染而僥倖存活下來的人身上取得血漿製成免疫球蛋白,再輸注於感染者體內來對抗病毒。輸注免疫球蛋白製劑的成效雖然高於血漿,但血漿製備免疫球蛋白的產量少,並非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所能負荷。

因此,去年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幾內亞等西非國家爆發大規模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後,白台瑞即率領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和埃及研究伙伴再度聯手合作,並在最短時間內研發出利用化學物質「辛酸」(Caprylic acid)從血漿中萃取出免疫球蛋白的技術。由於這套技術具有簡單、快速、低成本及採用可拋棄式設備等優點,此篇論文很快就被在熱帶醫學領域排名第1的醫學期刊《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接受並刊載。

白教授指出,一般製備血漿免疫球蛋白,需要繁複的步驟、高成本及製藥等級的設備。反觀他們研發的簡易方法,是種封閉式且一次性使用的醫療設備。只要在封閉式的塑膠製血袋加入化學試劑「辛酸」,充分搖晃1小時,使其混合均勻,離心取出上清液,再經透析移除辛酸、濃縮和過濾等步驟,即可製成免疫球蛋白。

市售免疫球蛋白每公克要價50美元,伊波拉病毒感染者每月每公斤體重需注射0.4公克免疫球蛋白來治療,若以1名60公斤體重成人計算,每月治療花費1,200美元,約台幣3萬6千元,是筆不小的開銷。白台瑞研究團隊以快速簡易方法製備的免疫球蛋白,價格只約一半,可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增加就醫意願。

白教授強調,此技術相當簡單,可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架設,一天內即可製造出所需的免疫球蛋白,供應緊急病患使用。他與合作夥伴聯繫非洲已獲得比爾蓋茲基金會贊助的慈善機構「Global Emerging Pathogen」(GEP)和非洲的血液中心,採用此套製備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做為緊急救援,期能在疫情爆發時,把死傷人數降到最低。

http://blog.tmu.edu.tw/tmubt/cat_13.html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失憶是記憶不見或無法讀取?

失憶症究竟是人類腦部裡的記憶消失不見,或者只是無法讀取?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失憶症病患大腦的記憶並未真正消失,而是存在卻無法被讀取,推翻了失憶是細胞受損令記憶儲存不了的理論。

這項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總合研究中心(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共同合作,他們運用藍光脈衝來刺激名為「記憶痕跡」(memory engram)的神經元;科學家把特定蛋白質附著在神經元上,便會引起反應。

研究人員把小鼠分成兩組,實驗組有注射蛋白質抑制劑,對照組則沒有。兩組一起接受電擊,再放進小房間中,對照組的老鼠嚇得身體僵直,顯示憶起觸電經歷;實驗組卻「失憶」無反應。但當研究人員用光脈衝來刺激牠們的記憶痕跡時,即使放到不同的小房間,兩組都會出現驚嚇僵直的反應。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利根川進表示,實驗結果顯示記憶可能並不會被消除,只是無法喚回,相關發現將有助於治療失憶症。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動脈硬化檢測、頸動脈超音波

    動脈堵塞會造成中風、腳痛等,若堵塞某條血管,就會出現該部位的症狀,不過在此之前,動脈血管壁會有硬化、變脆的傾向,光靠血壓和血糖的測量無法有效而精準的確認。提醒若本身有慢性病家族史者,除每年固定做血壓、血糖的基本檢測之外,若是經常外食、腹部肥胖、常抽菸等高危險群,更應每年加做動脈硬化檢測、頸動脈超音波等,更接近動脈健康實際狀況。

    預防醫學機構針對2007到2008年共800多位45到64歲男性健檢者的動脈硬化程度分析,發現近4成已有硬化異常現象,甚至動脈年齡比實際年齡老了24歲。這個結果顯示,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習慣不佳,可能使動脈提早老化,但光是靠血壓、血糖的檢測,有時無法完全反應動脈硬化的程度,所以直接測量動脈硬化程度會更精準。

    量踝 臂血壓比值

    一般人在家量血壓通常只會量手臂壓,但長期血壓高造成的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的影響,根據統計,心肌梗塞患者中有8成都已有輕微動脈堵塞情況,更何況是更早期發生的動脈硬化,所以光是量靠近心臟部位的上臂血壓值,並不能完全準確知道動脈硬化的程度,只能說血壓高的人,有較高的動脈硬化機率,而動脈硬化的人,則有較高的機率會堵塞。
    若要用測量血壓的方式找出動脈硬化,應測手臂與腳踝的血壓比,當腳踝比上手臂的數值小於0.9,表示由心臟打出血液造成的壓力到了腳部時,已變得較小,代表血管可能硬化異常,這個比值會比單純量測血壓高低更接近動脈健康程度。
脈波傳導測血管硬度

    還沒有發生心血管危險事件的人若要更精確知道動脈硬化程度,建議每年做一次詳細心血管檢查,而現在有動脈檢測儀,藉脈波傳導速率的測定,可顯示血管硬度,測量由心臟送出的血液脈波透過血管傳送到手、腳的速率。標準值是每秒1400公分,數值愈大表示血管壁愈硬,動脈硬化程度愈高,所以是最接近動脈健康狀態的直接測量法。若綜合腳踝和手臂的血壓比值來看,儀器還可直接換算動脈年齡,就可得知自己的動脈年齡與實際年齡是否相符。而此檢測需自費,每次約1000元,醫師建議有抽菸、腹部肥胖、已是代謝症候群高風險的人,每年最好檢測一次。
    動脈硬度變化其實是從生下來的第17天就開始了,但每個人的惡化情況不同,右表是每個年齡階段的動脈硬化盛行率。再從醫學機構此次調查結果來看,45到64歲男性動脈硬化異常的比例高達4成。而女性50歲後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失去血管保護作用,動脈血管硬化的速度明顯增快。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292位女性受檢者的檢測數據,未滿50歲的女性動脈硬化比例僅4.2%;50歲之後則竄升至53%,異常發生率是50歲前的13倍。

2015年1月6日 星期二

快速心血管功能檢測

心臟內科,其實全名應為心臟血管內科,平常除了幫病人檢查心臟功能外,也要幫病人檢查血管功能。血管病變常見是血管粥狀硬化。粥狀斑塊大部份須要血管超音波檢查,而血管硬化有一檢查利器就是動脈硬化檢查儀。
該儀器可同時測量病人之四肢血壓及記錄四肢動脈波形,再利用動脈波傳至手和腳的時間差去換算得到臂踝脈波傳播速率(baPWV)。baPWV愈高表示動脈硬化程度愈厲害。baPWV和老年人、高血壓和糖尿病有著強烈的相關。此外也有報告顯示baPWV也和腎功能的惡化、左心室肥厚和心臟舒張功能有關係。
另外利用該儀器也可自動算出足踝臂的血壓比(ABI) 。它的算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脚的收縮壓除以手的收縮壓。通常健康的人,脚的收縮壓比手的收縮壓還要高。若腳部動脈因脂肪等黏稠物質堆積而使血流狀況變差,腳踝的血壓就會低於上臂的血壓,故 ABI 數值就會變低。如果ABI比值小於0.9的話,表示病人的周邊血管可能有阻塞。周邊血管阻塞病人,休息時可能没有症狀,但走一段路後可能會覺得下肢酸痛,嚴重一點可能會有足部傷口不容易癒合的情況。此外有報告顯示ABI比值小於0.9的病人也比較會合併廣泛性冠狀血管阻塞的病變。在洗腎的病人,若ABI比值小於0.9或大於1.3,其往後發生心血管病變和死亡的機會也會增加,這類病人應要好好加以治療。
高血壓的病人測量血壓時,最好兩手都測。因為兩手血壓差已被證實和心血管病變有著強烈的相關。利用此動脈硬化儀,我們可以快速、自動地測出兩手血壓差,如此可進一步了解病人的心血管狀況。對於洗腎的病人因上肢常有洗腎瘻管而不適合測量血壓。這時候,利用此儀器也可測出兩脚血壓差。我們最近針對洗腎病人的研究,也顯示兩脚血壓差和這類病人總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有著密切相關。
此動脈硬化儀除了可同時測量四肢血壓外,它也有設備連結心臟而同時顯示出心電圖和心音圖。因為這樣的連結,我們可由周邊的動脈脈波圖、心電圖和心音圖而自動算出心臟的收縮時間。此時間是心臟收縮功能好壞的指標。因此,利用此動脈硬化儀也可了解心臟收縮功能的好壞。
一般接受動脈硬化儀的檢查只須約5分鐘的時間。在這麼短的時間,就可快速、自動地測出病人的心血管功能。這些資料可讓臨床醫師對病人的心血管病況有一初步地掌握,並對後續病人之心血管疾病的診斷及治療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