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髖關節手術發展至今已超過40 年了,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新的生醫材料的發明,髖關節置換手術早已是各大醫院常規的治療項目,並且大多數病患也都能夠得到相當良好的關節功能恢復,但還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謝邦鑫醫師說,髖關節置換手術後,人工關節磨損及過多的骨骼流失,一直是個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
傳統人工關節置換無論手術傷口如何微小,不論病患的骨骼品質如何,也不管罹患的關節疾病為何,一律必須將病患原本的股骨頭及部份的股骨頸切除。謝邦鑫說明,該治療策略很像是去看牙齒時,無論是輕微的蛀牙或是嚴重的牙周病,牙醫師一律將牙齒連根拔除,再將一顆新的金屬假牙植入牙床。
謝邦鑫表示,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正如同帶上一副牢固的牙套,不需切除骨骼組織。切除過多原本健康的骨骼組織不僅可惜,對於較年輕或活動力仍旺盛的病患而言,若日後人工關節出現問題而必須進行翻修手術時,骨骼缺損將會大大增加重建治療的困難度及手術的風險。謝邦鑫強調,表面置換髖關節不必使用電鋸切除病患的骨頭,僅須磨掉大約10公克上下的不正常軟骨組織即可進行。
表面置換術,並非每個人都合適
由於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病患原本正常的骨骼組織,因此又被稱為「真正的微創髖關節置換」。也正因為如此,已有非常多的文獻指出表面置換手術的恢復較傳統人工關節更為迅速,這些病患行走時的步態分析也幾乎接近自然的完美。
更重要的是,目前表面置換髖關節採用先進的金屬界面,其磨耗率遠低於傳統聚乙烯(塑膠)界面的1/100,與陶瓷人工關節的磨耗相當,但沒有陶瓷破裂或人工關節脫臼的風險。因此該手術特別適用於需要年輕、活動力旺盛、從事勞力工作或喜歡激烈運動的病患。
事實上,在亞洲地區已經有好幾位職業棒球運動員、跆拳道選手及自由車選手接受髖關節表面置換,而他們在手術後仍能活躍於自己的運動領域而有相當傑出的表現。
現代的表面置換系統不僅好用,而且耐用。謝邦鑫指出,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接受表面置換手術的病患有99%的機會可以使用超過五年,有97%的機會使用超過10 年。然而此良好記錄必須建立於審慎選擇適當的病患上;對於嚴重骨質疏鬆的病患、腎臟功能受損、手術後2 年內計畫懷孕生產之婦女、曾有金屬離子過敏史或任何原因造成相當程度髖關節骨骼缺損者並不適用此項手術。
另外,由於表面置換手術操作較為困難,精確度要求遠較傳統切除式人工關節為高,因此需要由曾接受過相關訓練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臨床成果。
術後當日可下床,康復迅速
林口長庚醫學中心每年進行超過1,000例各式人工髖關節手術,為全台灣經驗最豐富的團隊、也是台灣第一個引進髖關節表面罝換手術的團隊。
長庚自從2006年與美國同步實施髖關節表面罝換術以來,過去七年來已成功治療數百位病患,幫助他們重新恢復行動自如的關節功能。
配合林口長庚醫學中心關節重建骨科近年研發的無痛手術技術,絕大數病友的康復迅速且舒適。超過九成的病患完全不需使用任何止痛針劑,手術當日即可下床活動,關節彎曲、伸展及旋轉角度完全不受限制,術後48小時內出院回家成為常規。
這項已臻成熟的關節置換手術在台灣有健保給付,然而人工關節的材料部分則必須自費負擔。對於沒有台灣健保身份的病患而言,所有的醫療費用大約6,000-10,000美元,約為北美地區的二分之一。
欣健康,2月17日, 2014。http://solomo.xinmedia.com/health/8949-Orthopedics/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