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6月11日 星期一

施放氰化鉀 3天內海如魚類墳場

海巡署上月在嘉義縣破獲台灣史上最大宗毒魚案,起出千餘公斤毒魚用的氰化鉀,不知有多少「毒魚」已被民眾吃下肚;其實雲嘉沿海毒魚行之有年,雲林口湖、台西資深釣客表示,「十餘年前釣魚時就常見有人開著小快艇毒魚」,毒魚後附近海域三天內完全釣不到魚。

俗稱「嘎累」的氰化鉀,外形像樟腦丸,毒性強烈,一溶入海水中只要幾分鐘,大小魚隻便被毒死、毒暈浮出水面,一趟不到一小時便可撈得上百公斤野生黑鯛、鱸魚、石斑等高價魚,獲利數萬元。
毒魚集團通常開著小巧靈活的小快艇,利用退潮時水位低淺,在近海處船筏行走的「海上溝路」毒魚,只要在水頭處施放氰化鉀,毒藥隨著水流蔓延,不一會兒便可開始「收成」,且為避免曝露行蹤,只打撈體型大、高經濟魚隻。

毒魚日期與時間也要掌控好,一般都選在每月八天的大滿潮,利用大滿潮後大退潮的最低水位進行,各種細節相當專業,通常是父傳子或師徒相傳。每次毒魚後,三天內附近海域便有如「魚類墳場」,漂滿陸續死亡的魚隻,根本釣不到魚。

相關單位很難查獲這些毒魚者,主要是蒐證與舉證有其困難,毒魚者動作迅速,一到定點便把攜帶的氰化鉀溶於水中,即使海巡人員上船搜查也找不到證物,至於魚獲,則辯稱是網撈的。

學者專家提醒民眾,遭氰化鉀汙染的魚隻,魚鰓處聞起來會有「杏仁味」,釣客們則是「用看的」,毒魚的魚鰓會呈現紫色或黑色,甚至有點白色,且魚眼會因中毒凸出變模糊;不過有些不肖魚販會用染色、浸泡消毒水等方式矇騙消費者,這些二度加工過的毒魚,連蒼蠅都不敢靠近。
中國時報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