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育症指的是男性的精蟲數量和品質都不及格!不育的男人大致可分為「宅男型」和「爆肝型」兩種,各有各的癥結所在,但共同的特點就是:「肚子都很大!」
不育症不只是生理上的障礙,跟心理壓力也有很大的關係。宅男型不育症者,心理壓抑不愛運動,只會透過網路、電玩、手遊等3C產品作為抒發壓力的出口,變成所謂的「宅男型」,個性壓抑、不愛運動。爆肝型不育症患者,生理過勞飲食不當,工時長、壓力大、常加班,飲食也跟著不正常。若是業務,還要不斷交際應酬,吃東西更不健康。飲食過度、運動太少等,都是肥胖是不育症主因。
脂肪過多引發毒素,降低精子品質。一般來說,體內儲存的脂肪會轉換成需要的荷爾蒙,好的荷爾蒙可以分泌人體所需的「性激素」,但壞的荷爾蒙卻會減少「TGF(轉化生長因子)家族的生成」。當內臟脂肪過多時,人體就會抑制生產TGF,從中醫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毒素的生成,容易加速老化,並造成精子品質下降、性功能不良等生育問題。更可怕的是,TGF的減少還會吸引更多的脂肪轉變成內臟脂肪,導致壞膽固醇(LDL)的增加、胰島素分泌異常、容易引發糖尿病等,對身體造成另外的傷害。
若單純從脂肪的特性來看,過多的脂肪對男人不孕還有以下兩大影響:
1.堵塞血管,器官養分不足
過量的脂肪容易堵塞血管,使得載有氧氣和營養物質的血流,無法順利到達身體的各個臟器,器官也就無法獲得充足的養分。對男性來說,就容易出現勃起障礙、行房不持久等困擾。
血管就像是一條條的道路,而各個臟器就像是一座座的城市,如果血流無法充分流通到重要的器官,這些器官的健康狀況肯定不會好,這就跟城市缺乏人潮就不會繁榮的道理是一樣的。
2.容易疲勞,性行為不順利
脂肪太多,還會造成腎上腺素增加,使身體隨時隨地處於要應付危急情況的備戰狀態,細胞容易提早受損、失去功能。人體就因此提前老化、容易疲勞,自然「性」趣缺缺,或是在行房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
有不育症困擾的男性,往往有精蟲數量和活動力不足的問題,或是精蟲的型態不健全,這都大大地降低了成功受精的機會。精液正常有標準,那精蟲健康才好孕。
PS:
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已經下修了男性的正常精液標準,目前的參考數值如下:(2010年發布)
‧精液量:1.5ml以上
‧精子量:1500萬隻以上/ml
‧精子存活性:75%以上是活的
‧精子活動力:50%以上屬於A級與B級
‧精子型態:15%以上為正常外型
文/張若偉
轉引自htpp://tw.news.yahoo.com/blogs/health/不孕男人的共同特點是-這個地方都很大-040357587.html
2017年9月18日 星期一
2017年4月7日 星期五
認識失智症(Dementia)
失智症是一種疾病現象而不是正常的老化,很多家屬都以為患者是老番癲、老頑固,以為人老了都是這樣,因而忽略了就醫的重要性,但是事實上老人家已經生病了。根據2015年8月國際失智症協會(ADI)發佈全球失智症報告,推估2015年將有990萬新增失智症案例,平均每3秒就有一人罹患失智症。2015年全球失智症人口為4680萬人,到了2050年人數將高達1億3150萬人。衛生福利部(民國100年)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進行之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以及內政部105年9月人口統計資料估算:台灣65歲以上老人共3,051,893人,其中輕微認知障礙(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有563,147人,佔18.45%;失智症人口有243,430 人,佔7.98% (包括極輕度失智症98,747人,佔3.24%,輕度以上失智症有144,683人,佔4.74%)。也就是說65歲以上的老人每13人即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5人即有1位失智者。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05年8月公告之「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5年至150年)」之全國總人口成長中推計資料,再加上失智症五歲盛行率推估。結果如下(表二),民國120年失智人口逾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2位失智者;民國130年失智人口逾66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3位失智者;民國140年失智人口逾81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4位失智者;民國150年失智人口逾85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近5位失智者。
邱銘章、湯麗玉(2009)認為老化是指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抑或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但失智症更嚴重,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同時,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而失智症(Dementia)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退化性失智症: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臨床病程約8-10年。
(2)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4)其他還有像是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等等所造成的失智症。
二、血管性失智症
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常見臨床特徵:(1)情緒及人格變化(憂鬱症);(2)尿失禁;(3)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4)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三、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之後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6)其他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失智症的病程,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了失智症十大警訊供大家參考,如果發現家裡的長輩出現了下列所列十大警訊時,建議您應該立即尋求專業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的檢查和診斷,依據結果來決定治療的方向,就可能延緩部分症狀的惡化,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延誤適當的治療時機。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因此,可能也會使患者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甚至重複服藥。失智患者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甚至連重要之日期或事件也會忘記。
(2)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一般人可能收支平衡上有時會出現困難,但失智患者在規劃、執行計劃或在處理數字都可能出現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他們比較無法專心,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的事情。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失智症患者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卻經常開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資深廚師炒菜走味等。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一般人可能因白內障而出現視覺障礙,但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失智患者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它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失智患者於會談中可能有困難跟上或參與討論,會談可能中斷、重複或不知如何進行。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失智患者於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一步步尋找,且於找不到東西時常指控他人偷竊。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一般人偶而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開車易發生交通事故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等,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蓬頭垢面。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一般人偶而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患者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四、結論與建議:如何預防失智症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就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在現今預防失智症的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而隨著失智症研究不斷的進展,我們也越來越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
(一)、多動腦: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儲存腦本。建議:
(1)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
(2)閱讀書報雜誌、寫作、猜謎、打橋牌、打麻將。
(3)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
(4)規劃旅遊、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
(二)、多運動: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建議:
維持每週2~3次以上規律運動的習慣,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健身房、柔軟體操、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元極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採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是整體死亡率,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7成。建議:
(1)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維生素C、E及 B群)。
(2)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少食用飽和性脂肪。
(3)多攝取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魚類)。
(4)不建議喝酒;有飲酒習慣者可飲用適量葡萄酒,但切勿過量。也不建議長時間、高劑量從飲食以外的來源進行補充維生素或深海魚油,以免過量而造成副作用。
(四)、多社會互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孤單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步速度比較快。建議:努力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都有助於增加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
(五)、維持健康體重: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 介於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 ﹤18)失智風險亦提高。建議:避免肥胖、過重或過瘦,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老年人不宜過瘦。
(六)、遠離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許多研究顯示糖尿病會造成記憶或認知的衰退。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重要的是,研究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及早調整飲食、運動,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控制在正常範圍內。避免頭部外傷、戒菸(因為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遠離憂鬱(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以運動、靜坐、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並學習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接受自己、家人及同事的不完美。)
參閱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
【預防失智秘訣】
活到老 學到老 老友老伴不可少
多動腦 沒煩惱 天天運動不會老
深海魚 橄欖油 蔬果豆穀來顧腦
保護頭 控體重 血壓血糖控制好
不抽煙 不鬱卒 年老失智不來找
根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依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於105年8月公告之「中華民國人口推計(105年至150年)」之全國總人口成長中推計資料,再加上失智症五歲盛行率推估。結果如下(表二),民國120年失智人口逾46萬人,屆時每100位台灣人有2位失智者;民國130年失智人口逾66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超過3位失智者;民國140年失智人口逾81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4位失智者;民國150年失智人口逾85萬人,每100位台灣人有近5位失智者。
邱銘章、湯麗玉(2009)認為老化是指可能突然忘記某事,但事後會想起來。抑或做記憶測試,可能會無法完全記住測試中的物品。但失智症更嚴重,對於自己說過的話、做過的事,完全忘記。 同時,無法記住記憶測試中的物品,甚至完全忘記自己做過測試。而失智症(Dementia)不是單一項疾病,而是一群症狀的組合(症候群),它的症狀不單純只有記憶力的減退,還會影響到其他認知功能,包括有語言能力、空間感、計算力、判斷力、抽象思考能力、注意力等各方面的功能退化,同時可能出現干擾行為、個性改變、妄想或幻覺等症狀,這些症狀的嚴重程度足以影響其人際關係與工作能力。在失智症的分類上,大致分為兩類:退化性、血管性,但患者有時會存在兩種或以上的病因,最常見的則是阿茲海默症與血管性失智症並存(又稱為混合型)。
一、退化性失智症:大部份患者都是屬於這類型,其中又以下列三者最常見。
(1)阿茲海默症 (Alzheimer`s Disease):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出現問題,為兩種以上認知功能障礙,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為神經退化性疾病,其腦部神經細胞受到破壞,醫生透過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判斷,主要是因為阿茲海默症初期以侵犯海馬迴為主,往生後腦解剖可發現異常老年斑及神經纖維糾結,臨床病程約8-10年。
(2)額顳葉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腦部障礙以侵犯額葉及顳葉為主,特性為早期即出現人格變化和行為控制力的喪失,常常會有不合常理的行為舉動;或是早期就出現語言障礙,例如表達困難、命名困難等漸進性退化現象。平均好發年齡五十歲以後。
(3)路易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為第二常見的退化性失智症,特性為除認知功能障礙外,在早期就可能會伴隨著身體僵硬、手抖、走路不穩、重複地無法解釋的跌倒現象。此外則會有比較明顯的精神症狀,例如:鮮明的視或聽幻覺、情緒不穩或疑心妄想等症狀發生,平均好發年齡七十歲以後。
(4)其他還有像是亨廷頓氏症(Huntington’s Disease)等等所造成的失智症。
二、血管性失智症
是因腦中風或慢性腦血管病變,造成腦部血液循環不良,導致腦細胞死亡造成智力減退,是造成失智症的第二大原因。一般有中風後血管性失智症、小血管性失智症。中風之病人若存活下來,約有5%的病人會有失智症狀,追蹤其五年,得失智症的機會約25%。其特性是認知功能突然惡化、有起伏現象、呈階梯狀退化,早期常出現動作緩慢、反應遲緩、步態不穩與精神症狀。常見臨床特徵:(1)情緒及人格變化(憂鬱症);(2)尿失禁;(3)假延髓性麻痺(吞嚥困難、構音困難、情緒失禁);(4)步履障礙(失足跌倒)。
三、其他因素導致之失智症
有些失智症是由特定原因所造成,經過治療之後可能有機會可以恢復,這類型失智症的病因有:
(1)營養失調:如缺乏維他命B12、葉酸等營養素。
(2)顱內病灶:如常壓性水腦症、腦部腫瘤、腦部創傷等。
(3)新陳代謝異常:如甲狀腺功能低下、電解質不平衡等。
(4)中樞神經系統感染:如梅毒、愛滋病等。
(5)中毒:因藥物、酗酒等。
(6)其他
失智症是一個進行性退化的疾病,從輕度時期的輕微症狀,逐漸進入中度、重度、末期症狀,疾病退化的時間不一定,有個別差異。瞭解疾病的病程與症狀,可以幫助患者、家屬預做準備,以因應疾病帶來的生活變化。失智症的病程,可分為輕度知能障礙、輕度(初期)、中度(中期)、重度(晚期)。美國失智症協會提出了失智症十大警訊供大家參考,如果發現家裡的長輩出現了下列所列十大警訊時,建議您應該立即尋求專業的神經內科或精神科醫師進行完整的檢查和診斷,依據結果來決定治療的方向,就可能延緩部分症狀的惡化,千萬不要以為這是老化的必然現象而延誤適當的治療時機。
(1)記憶力減退影響到生活: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開會時間、朋友電話,但是過一會兒或經過提醒會再想起來。但失智症患者忘記的頻率較高,而且即使經過提醒也無法想起該事件。因此,可能也會使患者常常重複發問、重複購物,甚至重複服藥。失智患者容易忘記近期發生的事,甚至連重要之日期或事件也會忘記。
(2)計劃事情或解決問題有困難:
一般人可能收支平衡上有時會出現困難,但失智患者在規劃、執行計劃或在處理數字都可能出現困難。例如依照一個熟悉的食譜做菜或處理每個月的帳單時出現問題。他們比較無法專心,且需要更多的時間來處理以前熟悉的事情。
(3)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
失智症患者對於原本熟悉的事務常會忘記或遺漏既定的步驟,而無法順利完成,例如數學老師對於加減算數常出錯、英文老師不知「book」是什麼、年輕就開車的司機伯伯現在卻經常開錯路、銀行行員數鈔票有困難、資深廚師炒菜走味等。
(4)對時間地點感到混淆:
一般人偶而會忘記今天是幾號,在不熟的地方可能會迷路。但失智患者會搞不清楚年月、白天或晚上,不知道自己身在哪裡或如何來到這裡,甚至會在自家周圍迷路而找不到回家的方向。
(5)有困難理解視覺影像和空間之關係:
一般人可能因白內障而出現視覺障礙,但失智患者可能在閱讀、判斷距離遠近、決定顏色或對比上會出現困難。失智患者可能會誤認鏡子中的自己是另外一個人,而覺得屋裡還有其他人存在。
(6)言語表達或書寫出現困難:
一般人偶而會想不起某個字眼,但失智患者想不起來的機會更頻繁,甚至會用其它的說法來替代簡單的用詞,例如:「送信的人(郵差)」「用來寫字的(筆)」等,部份患者語言理解出現困難。失智患者於會談中可能有困難跟上或參與討論,會談可能中斷、重複或不知如何進行。
(7)東西擺放錯亂且失去回頭尋找的能力:
一般人偶而會任意放置物品,但失智患者卻更頻繁及誇張,將物品放在不合常理或不恰當的位置,例如水果放在衣櫥裡、拖鞋放在被子裡、到處塞衛生紙等。失智患者於東西搞丟之後,無法回頭一步步尋找,且於找不到東西時常指控他人偷竊。
(8)判斷力變差或減弱:
一般人偶而會做不好的抉擇,但失智症患者更頻繁或偏差更大,如聽信成藥等推銷廣告而付出大量金錢,或者買不新鮮的食物,借錢給陌生人、開車易發生交通事故或出現驚險畫面,過馬路不看左右紅綠燈等,穿著打扮可能不適合天候、場合或蓬頭垢面。
(9)從職場或社交活動中退出:
一般人偶而會不想上班或參與社交活動,但失智患者的生活嗜好、運動、社交活動、工作等都逐步減少。患者變得被動,且避免掉許多互動場合。常在電視機前坐好幾個小時,睡眠量比過去大,需要許多催促誘導才會參與事務。
(10)情緒和個性的改變:
一般人年紀大了,情緒及性格可能會有些許改變,但失智患者較明顯,例如:疑心病重、憂鬱、焦慮、易怒、口不擇言、隨地吐痰、過度外向、失去自我克制或沈默寡言、特別畏懼或依賴某個家庭成員等。
四、結論與建議:如何預防失智症
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就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在現今預防失智症的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而隨著失智症研究不斷的進展,我們也越來越瞭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失智症的因子。
(一)、多動腦: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儲存腦本。建議:
(1)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參加課程、學習新知。
(2)閱讀書報雜誌、寫作、猜謎、打橋牌、打麻將。
(3)繪畫、園藝、烹飪、縫紉、編織。
(4)規劃旅遊、參觀博物館、聽音樂會。
(二)、多運動: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建議:
維持每週2~3次以上規律運動的習慣,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健身房、柔軟體操、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元極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
(三)、採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某些癌症的風險甚至是整體死亡率,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的相對風險下降約7成。建議:
(1)多攝取蔬果、豆類、堅果、未精製穀類(維生素C、E及 B群)。
(2)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少食用飽和性脂肪。
(3)多攝取魚類(富含omega-3脂肪酸之魚類)。
(4)不建議喝酒;有飲酒習慣者可飲用適量葡萄酒,但切勿過量。也不建議長時間、高劑量從飲食以外的來源進行補充維生素或深海魚油,以免過量而造成副作用。
(四)、多社會互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4成;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孤單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步速度比較快。建議:努力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如參加同學會、公益社團、社區活動、宗教活動、當志工、打牌等,都有助於增加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
(五)、維持健康體重:中年時期肥胖者(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過重者(BMI 介於25、30之間)升高2倍。老年過瘦(BMI ﹤18)失智風險亦提高。建議:避免肥胖、過重或過瘦,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老年人不宜過瘦。
(六)、遠離危險因子:高血壓、糖尿病、心臟血管疾病、腦中風都會增加阿茲海默症的風險。許多研究顯示糖尿病會造成記憶或認知的衰退。血壓收縮壓>160mmHg且未治療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為血壓正常者的5倍。重要的是,研究顯示控制高血壓可以降低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及早調整飲食、運動,維持正常血壓、血糖及膽固醇。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患者應及早接受治療,控制在正常範圍內。避免頭部外傷、戒菸(因為抽菸是阿茲海默症的危險因子,相對風險上升近2倍)、遠離憂鬱(罹患憂鬱症者發生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研究顯示其相對風險值約為無憂鬱病史者之2倍。以運動、靜坐、瑜珈等方式釋放壓力,並學習以積極正向的態度面對生活,接受自己、家人及同事的不完美。)
參閱http://www.tada2002.org.tw/tada_know_02.html
【預防失智秘訣】
活到老 學到老 老友老伴不可少
多動腦 沒煩惱 天天運動不會老
深海魚 橄欖油 蔬果豆穀來顧腦
保護頭 控體重 血壓血糖控制好
不抽煙 不鬱卒 年老失智不來找
2017年4月2日 星期日
2017年4月1日 星期六
消化道長息肉,是否一定要切除以免罹癌?
消化道長息肉,一定要切除以免罹癌?
膽囊息肉、胃息肉、大腸息肉,都是消化道常見的息肉,為什麼消化道這麼容易長息肉?是因為吃錯東西嗎?當發現消化道有息肉時,最好能夠馬上切除,以免罹癌?
息肉,泛指黏膜上的贅肉。人體有黏膜的位置,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都有機會長出像多餘贅肉般的息肉樣病灶。
消化道是人類進食、消化、排泄的管道,食物從口腔到肛門,會與消化道接觸摩擦。由於現代人的飲食較油膩、難消化,讓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拉長,再加上膽固醇過高,都會使得消化道長息肉的機會增加。
而服用藥物,也有可能會增加消化道息肉的機會。舉例來說:當胃酸流入食道,形成胃食道逆流,會導致食道黏膜的受損與不適,治療上,有時會服用氫離子幫浦拮抗劑來減少胃酸,對於胃酸過多引起的胃食道逆流,治療效果好,但若持續長期服用時間超過一年,發生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s,編按:分泌胃蛋白酶的胃底腺增生,所產生的息肉,絕
大多數是良性)的比率也會增加。
臨床上,大腸息肉、膽囊息肉、胃息肉是消化道最常見的三大息肉。而消化道息肉,也有不同的類型,大致可分為從肌肉層或黏膜層中長出來的腺肌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因感染發炎結疤,產生的發炎性息肉,以及,最有癌變可能性的腺瘤狀息肉。
以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四千多人罹患,已連續五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高的大腸直腸癌為例,有近九成五是腺癌,是由正常的黏膜,先發展成腺瘤狀息肉,再逐漸進展成腺癌。
已開發國家含台灣,五十歲以上的男性約有二成到二成五有大腸息肉,相當於每四到五人中,有一人有大腸息肉,女性較男性略低,也約占一成五到二成左右。
不見得是癌症
常見良性的增生性息肉
但即使是有大腸息肉,也不表示會得大腸直腸癌,這是取決於息肉大小、形狀與組織學的分類等等。
在小型的大腸息肉中,最常見的息肉是增生性息肉,其次,才是發炎性息肉與有癌變可能性的腺瘤狀息肉。但在大型的大腸息肉中,腫瘤狀息肉的比例,則大幅增加。
而胃息肉中,絕大多數是增生性息肉與胃底腺息肉;腺瘤狀息肉,僅占五%至七%左右。膽囊息肉,六成是因膽汁中的膽固醇、脂肪形成的膽固醇性息肉,二成到二成五是腺肌性息肉,一成是發炎性息肉,腺瘤狀息肉,也僅占四%到五%。
不一定有症狀 內視鏡檢查能適時發現
大多數的胃腸道息肉,沒有症狀,是在健檢時做內視鏡檢查,意外被發現,但有少數長在胃部、乙狀結腸、直腸、肛門的增生性息肉,因息肉本身的血管多,較可能會出血,而有解黑便、血便、肛門出血的症狀。大型的腺瘤狀息肉,也有可能出現類似的症狀。
即使是無症狀的胃腸道息肉,也會建議在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直接做切片,目的是診斷息肉的分類,再視切片的結果,決定治療的方式。
舉例來說:有癌化可能性的腺瘤狀息肉,當然會建議盡量切除,以絕後患。增生性息肉,雖癌化的機會不高,但易有胃腸道出血的狀況,通常也會建議切除,在做完治療性內視鏡切除手術的二十四小時到七天內,有少數患者可能會有胃腸道再度出血的情況,不建議一做完切片,就安排出國行程,以免臨時有出血狀況時,無法及時處理。
若是腸胃道息肉太大、容易大出血,或是角度不佳,無法以治療性內視鏡切除時,則可改採腹腔鏡手術或剖腹手術。
膽囊息肉,通常也沒有症狀,若是影響膽囊排空功能,或膽囊息肉卡到膽囊出口時,會在進食後數小時,出現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續性的腹痛,則有機會引起急性膽囊炎,須做膽囊的切除。
若是○.五到一公分的無症狀膽囊息肉,未合併膽囊結石時,建議每三個月到六個月做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超過兩公分的單顆膽囊息肉,或膽囊壁厚薄不一且有浸潤現象時,有較高的比率是癌化可能性高的腺瘤狀息肉,也會建議做膽囊的切除。一公分到兩公分,則會視情況考慮是否切除。
不能放縱腰圍
高纖清淡加運動勤保養
怎麼避免長消化道息肉?目前認為現代人的胃腸道息肉是因食物與消化道接觸摩擦的時間拉長有關,若能夠採取高纖飲食,不抽菸、少飲酒、少吃油膩難消化的食物,飯後適度運動,可促進腸胃蠕動,讓食物排空時間縮短,可能有助於減少胃腸道息肉的產生。
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器官,雖沒有食物通過,但當膽汁中的膽固醇過高時,也會讓膽囊長息肉的機率大幅增加,建議可採取清淡的飲食,膽囊也較不會因為要消化過多高油高熱量的食物,而需要強力收縮來釋出膽汁,可減少膽囊的負擔及發炎的機會。
而與粗腰圍密切相關的新陳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也會增加大腸息肉症的風險。好好控制腰圍及體重,也很重要。
建議少吃太油、高膽固醇、難消化的食物,會延長腸胃道的消化時間,讓食物與消化道接觸摩擦的時間拉長,肥胖、腰圍粗,都會使得消化道長息肉的機會增加。
1.多吃蔬菜水果,蔬果中的纖維,可促進腸胃道蠕動,加速胃腸排空。
2.晚餐建議要清淡,飯後半小時可適度運動,腸胃的蠕動,也會增加。
3.女性腰圍80公分以下,男性90公分以下,較不會增加大腸息肉風險。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
膽囊息肉、胃息肉、大腸息肉,都是消化道常見的息肉,為什麼消化道這麼容易長息肉?是因為吃錯東西嗎?當發現消化道有息肉時,最好能夠馬上切除,以免罹癌?
息肉,泛指黏膜上的贅肉。人體有黏膜的位置,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都有機會長出像多餘贅肉般的息肉樣病灶。
消化道是人類進食、消化、排泄的管道,食物從口腔到肛門,會與消化道接觸摩擦。由於現代人的飲食較油膩、難消化,讓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拉長,再加上膽固醇過高,都會使得消化道長息肉的機會增加。
而服用藥物,也有可能會增加消化道息肉的機會。舉例來說:當胃酸流入食道,形成胃食道逆流,會導致食道黏膜的受損與不適,治療上,有時會服用氫離子幫浦拮抗劑來減少胃酸,對於胃酸過多引起的胃食道逆流,治療效果好,但若持續長期服用時間超過一年,發生胃底腺息肉(fundic gland polyps,編按:分泌胃蛋白酶的胃底腺增生,所產生的息肉,絕
大多數是良性)的比率也會增加。
臨床上,大腸息肉、膽囊息肉、胃息肉是消化道最常見的三大息肉。而消化道息肉,也有不同的類型,大致可分為從肌肉層或黏膜層中長出來的腺肌性息肉或增生性息肉,因感染發炎結疤,產生的發炎性息肉,以及,最有癌變可能性的腺瘤狀息肉。
以台灣每年約有一萬四千多人罹患,已連續五年,蟬聯國人癌症發生人數最高的大腸直腸癌為例,有近九成五是腺癌,是由正常的黏膜,先發展成腺瘤狀息肉,再逐漸進展成腺癌。
已開發國家含台灣,五十歲以上的男性約有二成到二成五有大腸息肉,相當於每四到五人中,有一人有大腸息肉,女性較男性略低,也約占一成五到二成左右。
不見得是癌症
常見良性的增生性息肉
但即使是有大腸息肉,也不表示會得大腸直腸癌,這是取決於息肉大小、形狀與組織學的分類等等。
在小型的大腸息肉中,最常見的息肉是增生性息肉,其次,才是發炎性息肉與有癌變可能性的腺瘤狀息肉。但在大型的大腸息肉中,腫瘤狀息肉的比例,則大幅增加。
而胃息肉中,絕大多數是增生性息肉與胃底腺息肉;腺瘤狀息肉,僅占五%至七%左右。膽囊息肉,六成是因膽汁中的膽固醇、脂肪形成的膽固醇性息肉,二成到二成五是腺肌性息肉,一成是發炎性息肉,腺瘤狀息肉,也僅占四%到五%。
不一定有症狀 內視鏡檢查能適時發現
大多數的胃腸道息肉,沒有症狀,是在健檢時做內視鏡檢查,意外被發現,但有少數長在胃部、乙狀結腸、直腸、肛門的增生性息肉,因息肉本身的血管多,較可能會出血,而有解黑便、血便、肛門出血的症狀。大型的腺瘤狀息肉,也有可能出現類似的症狀。
即使是無症狀的胃腸道息肉,也會建議在進行內視鏡檢查時,直接做切片,目的是診斷息肉的分類,再視切片的結果,決定治療的方式。
舉例來說:有癌化可能性的腺瘤狀息肉,當然會建議盡量切除,以絕後患。增生性息肉,雖癌化的機會不高,但易有胃腸道出血的狀況,通常也會建議切除,在做完治療性內視鏡切除手術的二十四小時到七天內,有少數患者可能會有胃腸道再度出血的情況,不建議一做完切片,就安排出國行程,以免臨時有出血狀況時,無法及時處理。
若是腸胃道息肉太大、容易大出血,或是角度不佳,無法以治療性內視鏡切除時,則可改採腹腔鏡手術或剖腹手術。
膽囊息肉,通常也沒有症狀,若是影響膽囊排空功能,或膽囊息肉卡到膽囊出口時,會在進食後數小時,出現上腹部或右上腹持續性的腹痛,則有機會引起急性膽囊炎,須做膽囊的切除。
若是○.五到一公分的無症狀膽囊息肉,未合併膽囊結石時,建議每三個月到六個月做腹部超音波追蹤檢查。超過兩公分的單顆膽囊息肉,或膽囊壁厚薄不一且有浸潤現象時,有較高的比率是癌化可能性高的腺瘤狀息肉,也會建議做膽囊的切除。一公分到兩公分,則會視情況考慮是否切除。
不能放縱腰圍
高纖清淡加運動勤保養
怎麼避免長消化道息肉?目前認為現代人的胃腸道息肉是因食物與消化道接觸摩擦的時間拉長有關,若能夠採取高纖飲食,不抽菸、少飲酒、少吃油膩難消化的食物,飯後適度運動,可促進腸胃蠕動,讓食物排空時間縮短,可能有助於減少胃腸道息肉的產生。
膽囊,是儲存膽汁的器官,雖沒有食物通過,但當膽汁中的膽固醇過高時,也會讓膽囊長息肉的機率大幅增加,建議可採取清淡的飲食,膽囊也較不會因為要消化過多高油高熱量的食物,而需要強力收縮來釋出膽汁,可減少膽囊的負擔及發炎的機會。
而與粗腰圍密切相關的新陳代謝症候群與糖尿病,也會增加大腸息肉症的風險。好好控制腰圍及體重,也很重要。
建議少吃太油、高膽固醇、難消化的食物,會延長腸胃道的消化時間,讓食物與消化道接觸摩擦的時間拉長,肥胖、腰圍粗,都會使得消化道長息肉的機會增加。
1.多吃蔬菜水果,蔬果中的纖維,可促進腸胃道蠕動,加速胃腸排空。
2.晚餐建議要清淡,飯後半小時可適度運動,腸胃的蠕動,也會增加。
3.女性腰圍80公分以下,男性90公分以下,較不會增加大腸息肉風險。
http://health.businessweekly.com.tw/
2017年2月26日 星期日
中國當代養生哲學:道教養生芻議
隨著社會的經濟發達和人們生活水準不斷的提高,大家對健康也越來越關心。養生已經成為現代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尋找養生與保健的方法,推動健康生活方式,是醫學相關研究的重要方向。道教是中國的傳統宗教,而養生是道教文化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道教養生是作為道教文化體系的一個重要內涵,不僅包含了醫學、飲食還與哲學有奇妙的關係。
道教產生和發展的過程,也包含了道教獨特的養生思想的孕育和發展過程。道無術不行,在道教逐漸發展過程中,也伴隨著道術的發展,而道術的大部分內容是由養生修煉術所構築而成的。道教的養生思想非常豐富,其中包括體現了形神合一的生命觀,充滿著樂生惡死的人生觀,貫穿了宇宙論和整體觀,道教的養生方法包括注重清靜無為、注重道德修養、注重形體鍛煉、注重呼吸吐納修煉、注重內丹煉養、注重服食補養、注重房中衛生等多方面。
道教養生不僅僅是個體的養生,而且也關注整個人類的居住環境,人類的生活環境的惡化,是無法真正的實現養生的,這是道教養生文化的珍貴的思想財富,因此道教在人類的生態養生上有重要的借鑒之處。道教在預防疾病方面也有很多寶貴的思想和方法,「道法自然」為養生防病之首務,清心寡欲為養生防病的重要原則,貴柔和、追求陰陽平衡為養生防病之目的,其主體仍蘊含中醫基礎理論的陰陽平衡理論,是中華文化的一塊瑰寶。
2017年2月13日 星期一
中醫藥“一帶一路”佈局的機會與挑戰
一、前言
中醫針灸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本草綱目》和《黃帝內經》列入“世界記憶名錄”。中國為貫徹落實《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願景與行動》,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中醫藥(含民族醫藥)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開創中醫藥全方位對外開放新格局,近日,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共同發佈《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2016-2020年)》(以下簡稱《規劃》)。
二、機會
為了推動中藥產品海外註冊,《規劃》提出搭建中藥海外註冊的公共服務平臺,支援100種成熟的中藥產品以藥品、保健品、功能食品等多種方式在沿線國家進行註冊,進入沿線國家醫療衛生體系,不斷完善銷售管道,形成知名品牌,擴大國際市場份額。根據《規劃》,到2020年,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國內政策支撐體系和國際協調機制逐步完善,以周邊國家和重點國家為基礎,與沿線國家合作建設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頒佈20項中醫藥國際標準,註冊100種中藥產品,建設50家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示範基地。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同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簽署了86個中醫藥合作協定。
三、挑戰
但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還面臨著諸多困難和挑戰。由於文化背景和理論體系的差異,沿線衛生管理模式大部分建立在現代醫學體系上,中醫藥面臨政策和技術等方面的壁壘。傳統醫藥在大多數國家處於補充和替代地位,發展環境不容樂觀。國內中醫藥事業發展品質和效益尚顯薄弱,“走出去”的基礎有待加強。同時,現有外向型合作機制還不能很好地適應形勢發展需要,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外向型團隊尚未形成,中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
四、布局區域
未來將著力加強中醫藥國際醫療服務體系建設、中醫藥國際教育及文化傳播體系建設、中醫藥國際科技體系建設、中醫藥國際貿易體系建設等。其中,在中醫藥國際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方面,將加強中醫藥海外中心項目建設,支持與沿線國家政府開展合作,本著政府支援、民間運作、服務當地、互利共贏的原則,沿中蒙俄、中國—中亞—西亞、中國—中南半島、新亞歐大陸橋、中巴、孟中印緬等國際經濟合作走廊,在中亞、西亞、南亞、東南亞、中東歐、歐洲、大洋洲、非洲等區域建設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
五、2020年完成全方位合作新格局
中國計劃2020年基本形成中醫藥“一帶一路”全方位合作新格局。為了保障規劃的有效實施,《規劃》從完善政策機制、加大金融財稅支持、強化人才隊伍建設、加強組織實施等方面進行加強。比如將建立多部門協調機制,推動將“一帶一路”中醫藥建設納入國家外交、衛生、科技、文化、貿易等發展戰略中,制定扶持政策,實施優惠措施,為中醫藥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作提供強有力的政策保障。推動將中醫藥合作納入與沿線國家多、雙邊合作機制,加強與沿線國家在傳統醫藥、中醫藥相關法律法規、政策措施等領域資訊交流,加大政府間磋商力度,推動沿線國家放寬對中醫藥服務及產品的准入限制。
在金融財稅支持方面,將充分發揮絲路基金作用,對中醫藥“一帶一路”建設項目給予支持。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方面,將通過多種途徑和管道,培養一批中醫藥基本功扎實、熟練使用外國語言、熟悉國際規則的複合型人才。加強海外高層次人才的引進,聘請有國際交流與合作經驗及影響力的專家、知名人士作為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顧問,推動建設中醫藥對外交流合作專家智庫等。組織實施方面,將發揮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和國家中醫藥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作用,制定任務分工方案,協調解決重大問題,加強對政策落實的指導、督促和檢查。地方各級政府要將中醫藥“一帶一路”工作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加強組織領導,健全統籌協調機制和工作機制,制定具體實施方案,鼓勵相關機構開展中醫藥“一帶一路”合作,實現各地方分工協作、錯位協調發展態勢。
From:我國發佈中醫藥“一帶一路”發展規劃計畫建30個中醫藥海外中心,新華網,2017年01月16日。參引自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7-01/16/c_1120319606.ht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