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7日 星期六

菌絲冒充靈芝… 標示不實 2015年7月1日起開罰

市售不少靈芝產品其實是便宜的菌絲體製成卻賣高價,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為此訂出規範,七月起,真菌類產品外包裝須明確標示產品成分,如靈芝菌絲體等,若標示不實,最高可罰四百萬元。

食藥署食品組科長李婉禎表示,靈芝、牛樟芝等高價的真菌類,主要包含子實體和菌絲體兩部分,其中菌絲體主要是分布在木屑下,有如它的根部,功用是提供養分給子實體,子實體就是真菌的主體。許多業者會將便宜的菌絲體,佯裝子實體研製的產品販售,誤導消費者,因此食藥署規範七月起,真菌類的產品要如實標示。

凡是用菌絲體培養製成的真菌類產品,包裝上都須明確標示是「○○菌絲體」,且不得在包裝上出現「子實體」圖示,產品若是混合菌絲體與子實體,包裝上也要明確標示「本產品為○○菌絲體與子實體混合」,只有用子實體研製的產品,才能寫上「靈芝」或是其他真菌子實體名稱。

中華自然療法世界總會靈芝學術發展委員會主委何永慶表示,培養靈芝、牛樟芝的子實體,約需一百天,耗時耗錢,以液體培養菌絲體,只需七天就能培養出倍數的菌絲體,讓菌絲體呈固態後,再製成靈芝、牛樟芝膠囊等。他說,不論是靈芝或牛樟芝的子實體,所含的多醣體和其他活性物質,遠比菌絲體要多。

from: udn.com/news/story/7266/1018927-菌絲冒充靈芝…-標示不實-下月起開罰
2015-06-27 02:41:08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靈芝多醣體改變腸道菌 預防肥胖減肥

傳統觀念吃靈芝能夠補身體,現在更被發現,靈芝還可能是減肥聖品!長庚大學研究團隊,發現靈芝菌絲中的多醣體,能夠改變腸道菌,達到減重效果。實際用在肥胖實驗鼠上,發現3個月之後,體重減輕18%,這樣的研究成果也登上知名國際期刊。(Ganoderma lucidum reduces obesity in mice by modulating the composi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from:http://www.nature.com/ncomms/2015/150623/ncomms8489/full/ncomms8489.html )

拿靈芝泡養身茶,傳統藥材流行到西方世界,除了補身體,現在台灣還有新發現,吃靈芝,能減肥!排泄物殘留靈芝也有效果,長庚大學和生技團隊共同研究,肥胖實驗鼠,吃靈芝2到3個月後,體重最多下降18%,血糖,血脂也變低。

靈芝菌絲中的純化多醣體,一天20cc,濃度越高,效果越好。

關鍵雙菌剷除肥肉,靈芝多醣體進到身體裡,誘使好菌生長,高油脂飲食產生的腸道傷害,也能夠修復,維持運作速度,達到減肥效果。研究成果登上知名國際期刊。

營養師表示,腸道益生菌增加,脂肪轉變成短鏈脂肪酸,容易被代謝利用,減少囤積情況。不過劑量和攝取量得拿捏好,以免影響慢性病患者的身體狀況。

from http://www.ttv.com.tw/104/06/1040626/10406260018500I.htm?from=579

靈芝含「多醣體」 中研院破解「抗癌」

長久以來「靈芝」被視為妙藥,能強化體質,改善免疫系統,現在中研院最新研究發現,從靈芝萃取「多醣體」可讓免疫細胞增生,摧毀癌細胞裡的岩藻醣,這項重大研究發現,讓更多罹癌民眾,未來又多了一個治療標靶新希望。



一朵朵野生靈芝,幾乎都是生長在人煙罕至之處,可別小看它,因為靈芝,現在很有可能成為人類救命仙丹,中研院基因體中心研究發現,「靈芝」能強化人體免疫系統,關鍵就在於,靈芝本身就能萃取「多醣體」,再將多醣體注入罹患肺癌老鼠體內,將會誘發「新抗體」,能和癌細胞裡「GloboH」、「岩藻醣」結合,殺死癌細胞,達到抗癌功效。

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多醣體需要一個、岩藻醣的多醣體,這個抗體,就可以對癌細胞表面的特殊分子,所以它的抗癌是這樣子。」

研究團隊從一大串靈芝多醣體中,發現具有強化免疫功能,讓老鼠從體內產生更多,專門對付癌細胞抗體,可以限制腫瘤擴大。長庚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宗海:「還要經過很多階段,第一期人體實驗、第二期、第三期,還有滿長一段路,還要非常多年。」記者:「大概幾年?」顏宗海:「很難說。」

雖然靈芝抗癌研究,還在於老鼠階段,還沒經過人體實驗,未來治療劑量多少,療效能到什麼程度,還不得而知,但長久以來「靈芝」被視為妙藥,可以強化體質,如今又被中研究證實,具有「殺死癌細胞」療效,讓更多罹癌民眾,未來又多了一個治療標靶新希望。

from https://tw.news.yahoo.com/靈芝含-多醣體-中研院破解-抗癌-112300298.html

2015年6月11日 星期四

2015年亞洲前100名最佳大學排行榜

英國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今天公布2015年亞洲前100名最佳大學排行榜,大陸以21所擊敗各國,首次超越保持領先多年的日本,預計大陸未來幾年將稱霸亞洲高等教育。

這是泰晤士報高等教專刊(Times Higher Education magazine)連續第3年進行亞洲地區大學排行榜調查,前10名大學由日本、新加坡、香港、南韓及中國大陸包辦,台灣排名最好的是台灣大學,排名第17,較去年下跌3名。

今年調查最值得注意的是大陸在亞洲前100最佳大學排行榜的大學從去年的18所增加到21所,數量首次超越日本,同時多數大陸大學的名次都攀升,但部分日本的大學排行則下滑。

這項結果並不令人感到意外,這顯示亞洲高等教育的龍頭地位已轉向大陸,自2001年起大陸在研究與發展的大量投資並在國際重要期刊發表報告,具體成效已顯現,展望未來,大陸在亞洲的領先地位將延續一段時間。

大陸上榜的21所大學中,排名最佳的是北京大學排名第4,較去年上升1名,清華大學排名第5,較去年上升1名。

根據泰晤士報高等教育專刊,亞洲地區前20名大學依序為:

1.東京大學
2.新加坡國立大學
3.香港大學
4.北京大學
5.大陸清華大學
6.首爾大學
7.香港科技大學
8.韓國高等科學技術研究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9.京都大學
10.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11.南韓浦項科技大學(Poha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12.土耳其中東技術大學(Middle East Technical University)
13.香港中文大學
14.土耳其海峽大學(Bogazici University)
15.東京工業大學(Tokyo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16.南韓成均館大學(Sungkyunkwan University)
17.台灣大學
18.大阪大學
19.土耳其伊斯坦堡科技大學(Istanbul Technical University)
19.日本東北大學(Tohoku University)並列第19。

這項調查共使用13項指標進行評分,包括教學、研究、論文引用次數、產業評分、國際化等。

1040611

2015年6月3日 星期三

北醫大研發出快速簡便製備免疫球蛋白方法,可救治大量伊波拉病患

全球知名醫學期刊《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近日率先在網路版發佈臺北醫學大學生醫材料暨組織工程研究所所長白台瑞(Prof.Thierry Burnouf)的最新研究論文,提及他透過簡單且拋棄式的儀器設備就可從血漿中快速製備免疫球蛋白的創舉,此項技術可被用來治療免疫缺乏的患者。當伊波拉病毒下次捲土重來時,可望挽救成千上萬人的性命。

白台瑞教授是法國籍科學家,致力於血液製品工程及病毒安全性的研究。十餘年前,他和埃及一家知名醫院及捐血中蛋白的方法。此技術可被運用於未開發及開發中國家,對抗伊波拉病毒這類大規模的疫病傳染或是細菌的感染,從被伊波拉病毒感染而僥倖存活下來的人身上取得血漿製成免疫球蛋白,再輸注於感染者體內來對抗病毒。輸注免疫球蛋白製劑的成效雖然高於血漿,但血漿製備免疫球蛋白的產量少,並非未開發或開發中國家所能負荷。

因此,去年賴比瑞亞、獅子山共和國、幾內亞等西非國家爆發大規模伊波拉病毒感染疫情後,白台瑞即率領臺北醫學大學研究團隊和埃及研究伙伴再度聯手合作,並在最短時間內研發出利用化學物質「辛酸」(Caprylic acid)從血漿中萃取出免疫球蛋白的技術。由於這套技術具有簡單、快速、低成本及採用可拋棄式設備等優點,此篇論文很快就被在熱帶醫學領域排名第1的醫學期刊《被忽視的熱帶疾病》(PLOS Neglected Tropical Diseases)接受並刊載。

白教授指出,一般製備血漿免疫球蛋白,需要繁複的步驟、高成本及製藥等級的設備。反觀他們研發的簡易方法,是種封閉式且一次性使用的醫療設備。只要在封閉式的塑膠製血袋加入化學試劑「辛酸」,充分搖晃1小時,使其混合均勻,離心取出上清液,再經透析移除辛酸、濃縮和過濾等步驟,即可製成免疫球蛋白。

市售免疫球蛋白每公克要價50美元,伊波拉病毒感染者每月每公斤體重需注射0.4公克免疫球蛋白來治療,若以1名60公斤體重成人計算,每月治療花費1,200美元,約台幣3萬6千元,是筆不小的開銷。白台瑞研究團隊以快速簡易方法製備的免疫球蛋白,價格只約一半,可大幅減輕患者的經濟負擔,增加就醫意願。

白教授強調,此技術相當簡單,可在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架設,一天內即可製造出所需的免疫球蛋白,供應緊急病患使用。他與合作夥伴聯繫非洲已獲得比爾蓋茲基金會贊助的慈善機構「Global Emerging Pathogen」(GEP)和非洲的血液中心,採用此套製備免疫球蛋白的方法,做為緊急救援,期能在疫情爆發時,把死傷人數降到最低。

http://blog.tmu.edu.tw/tmubt/cat_13.html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失憶是記憶不見或無法讀取?

失憶症究竟是人類腦部裡的記憶消失不見,或者只是無法讀取?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失憶症病患大腦的記憶並未真正消失,而是存在卻無法被讀取,推翻了失憶是細胞受損令記憶儲存不了的理論。

這項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總合研究中心(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共同合作,他們運用藍光脈衝來刺激名為「記憶痕跡」(memory engram)的神經元;科學家把特定蛋白質附著在神經元上,便會引起反應。

研究人員把小鼠分成兩組,實驗組有注射蛋白質抑制劑,對照組則沒有。兩組一起接受電擊,再放進小房間中,對照組的老鼠嚇得身體僵直,顯示憶起觸電經歷;實驗組卻「失憶」無反應。但當研究人員用光脈衝來刺激牠們的記憶痕跡時,即使放到不同的小房間,兩組都會出現驚嚇僵直的反應。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利根川進表示,實驗結果顯示記憶可能並不會被消除,只是無法喚回,相關發現將有助於治療失憶症。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動脈硬化檢測、頸動脈超音波

    動脈堵塞會造成中風、腳痛等,若堵塞某條血管,就會出現該部位的症狀,不過在此之前,動脈血管壁會有硬化、變脆的傾向,光靠血壓和血糖的測量無法有效而精準的確認。提醒若本身有慢性病家族史者,除每年固定做血壓、血糖的基本檢測之外,若是經常外食、腹部肥胖、常抽菸等高危險群,更應每年加做動脈硬化檢測、頸動脈超音波等,更接近動脈健康實際狀況。

    預防醫學機構針對2007到2008年共800多位45到64歲男性健檢者的動脈硬化程度分析,發現近4成已有硬化異常現象,甚至動脈年齡比實際年齡老了24歲。這個結果顯示,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習慣不佳,可能使動脈提早老化,但光是靠血壓、血糖的檢測,有時無法完全反應動脈硬化的程度,所以直接測量動脈硬化程度會更精準。

    量踝 臂血壓比值

    一般人在家量血壓通常只會量手臂壓,但長期血壓高造成的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的影響,根據統計,心肌梗塞患者中有8成都已有輕微動脈堵塞情況,更何況是更早期發生的動脈硬化,所以光是量靠近心臟部位的上臂血壓值,並不能完全準確知道動脈硬化的程度,只能說血壓高的人,有較高的動脈硬化機率,而動脈硬化的人,則有較高的機率會堵塞。
    若要用測量血壓的方式找出動脈硬化,應測手臂與腳踝的血壓比,當腳踝比上手臂的數值小於0.9,表示由心臟打出血液造成的壓力到了腳部時,已變得較小,代表血管可能硬化異常,這個比值會比單純量測血壓高低更接近動脈健康程度。
脈波傳導測血管硬度

    還沒有發生心血管危險事件的人若要更精確知道動脈硬化程度,建議每年做一次詳細心血管檢查,而現在有動脈檢測儀,藉脈波傳導速率的測定,可顯示血管硬度,測量由心臟送出的血液脈波透過血管傳送到手、腳的速率。標準值是每秒1400公分,數值愈大表示血管壁愈硬,動脈硬化程度愈高,所以是最接近動脈健康狀態的直接測量法。若綜合腳踝和手臂的血壓比值來看,儀器還可直接換算動脈年齡,就可得知自己的動脈年齡與實際年齡是否相符。而此檢測需自費,每次約1000元,醫師建議有抽菸、腹部肥胖、已是代謝症候群高風險的人,每年最好檢測一次。
    動脈硬度變化其實是從生下來的第17天就開始了,但每個人的惡化情況不同,右表是每個年齡階段的動脈硬化盛行率。再從醫學機構此次調查結果來看,45到64歲男性動脈硬化異常的比例高達4成。而女性50歲後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失去血管保護作用,動脈血管硬化的速度明顯增快。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292位女性受檢者的檢測數據,未滿50歲的女性動脈硬化比例僅4.2%;50歲之後則竄升至53%,異常發生率是50歲前的13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