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常認為,膽固醇高會導致腦中風,但很多患者明明膽固醇和常人一樣卻也腦中風。最新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中「L5」膽固醇才是腦中風元凶,恐誘發心血管疾病並傷及腦部。
台灣醫學會第109屆總會暨2016年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今天邁入第2天,這篇研究論文獲得李鎮源教授醫學研究青年學者獎。
進行這項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沈明毅今天表示,以往醫界認為「低密度膽固醇」屬於壞的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形成動脈硬化、誘發心血管疾病等,不過卻有不少患者明明體內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都不高,仍罹患急性腦中風。
沈明毅說,這次研究找來近40名急性腦中風患者,體內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都和一般人差不多,但抽血檢驗卻發現, 患者急性腦中風48小時內,L5低密度膽固醇竟比一般人多出近40倍。
沈明毅解釋,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成分中有毒性高、低之分,其中L1至L4毒性較低,對人體影響不大,而毒性較高的L5才是心血管疾病元凶,因此患者即便低密度膽固醇量不高,只要L5濃度高,還是可能引起腦中風。
不只如此,小鼠實驗也發現,L5會透過受體LOX-1破壞內皮細胞,促進血小板活化凝集,是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栓的元凶,且小鼠L5濃度越高,腦受損的面積就越高。
沈明毅說,研究成果未來可望用於腦中風檢測,透過檢驗體內L5濃度,判斷腦中風風險。
此外,沈明毅也提醒,有代謝症候群、高血脂與糖尿病,以及長期抽菸的人,體內的L5會明顯增加,因此若想預防腦中風,除了控制慢性病,平時也應少吃高油脂、油炸等食物,避免體內壞膽固醇增加,危害健康。
20161113 from:http://health.cna.com.tw/healthnews/20161114S003.aspx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2015年5月30日 星期六
失憶是記憶不見或無法讀取?
失憶症究竟是人類腦部裡的記憶消失不見,或者只是無法讀取?科學家最新研究指出,失憶症病患大腦的記憶並未真正消失,而是存在卻無法被讀取,推翻了失憶是細胞受損令記憶儲存不了的理論。
這項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總合研究中心(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共同合作,他們運用藍光脈衝來刺激名為「記憶痕跡」(memory engram)的神經元;科學家把特定蛋白質附著在神經元上,便會引起反應。
研究人員把小鼠分成兩組,實驗組有注射蛋白質抑制劑,對照組則沒有。兩組一起接受電擊,再放進小房間中,對照組的老鼠嚇得身體僵直,顯示憶起觸電經歷;實驗組卻「失憶」無反應。但當研究人員用光脈衝來刺激牠們的記憶痕跡時,即使放到不同的小房間,兩組都會出現驚嚇僵直的反應。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利根川進表示,實驗結果顯示記憶可能並不會被消除,只是無法喚回,相關發現將有助於治療失憶症。
這項研究由麻省理工學院和日本理化學研究所腦科學總合研究中心(Riken Brain Science Institute)共同合作,他們運用藍光脈衝來刺激名為「記憶痕跡」(memory engram)的神經元;科學家把特定蛋白質附著在神經元上,便會引起反應。
研究人員把小鼠分成兩組,實驗組有注射蛋白質抑制劑,對照組則沒有。兩組一起接受電擊,再放進小房間中,對照組的老鼠嚇得身體僵直,顯示憶起觸電經歷;實驗組卻「失憶」無反應。但當研究人員用光脈衝來刺激牠們的記憶痕跡時,即使放到不同的小房間,兩組都會出現驚嚇僵直的反應。
麻省理工學院教授利根川進表示,實驗結果顯示記憶可能並不會被消除,只是無法喚回,相關發現將有助於治療失憶症。
2015年2月12日 星期四
動脈硬化檢測、頸動脈超音波
動脈堵塞會造成中風、腳痛等,若堵塞某條血管,就會出現該部位的症狀,不過在此之前,動脈血管壁會有硬化、變脆的傾向,光靠血壓和血糖的測量無法有效而精準的確認。提醒若本身有慢性病家族史者,除每年固定做血壓、血糖的基本檢測之外,若是經常外食、腹部肥胖、常抽菸等高危險群,更應每年加做動脈硬化檢測、頸動脈超音波等,更接近動脈健康實際狀況。
預防醫學機構針對2007到2008年共800多位45到64歲男性健檢者的動脈硬化程度分析,發現近4成已有硬化異常現象,甚至動脈年齡比實際年齡老了24歲。這個結果顯示,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習慣不佳,可能使動脈提早老化,但光是靠血壓、血糖的檢測,有時無法完全反應動脈硬化的程度,所以直接測量動脈硬化程度會更精準。
量踝 臂血壓比值
一般人在家量血壓通常只會量手臂壓,但長期血壓高造成的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的影響,根據統計,心肌梗塞患者中有8成都已有輕微動脈堵塞情況,更何況是更早期發生的動脈硬化,所以光是量靠近心臟部位的上臂血壓值,並不能完全準確知道動脈硬化的程度,只能說血壓高的人,有較高的動脈硬化機率,而動脈硬化的人,則有較高的機率會堵塞。
若要用測量血壓的方式找出動脈硬化,應測手臂與腳踝的血壓比,當腳踝比上手臂的數值小於0.9,表示由心臟打出血液造成的壓力到了腳部時,已變得較小,代表血管可能硬化異常,這個比值會比單純量測血壓高低更接近動脈健康程度。
脈波傳導測血管硬度
還沒有發生心血管危險事件的人若要更精確知道動脈硬化程度,建議每年做一次詳細心血管檢查,而現在有動脈檢測儀,藉脈波傳導速率的測定,可顯示血管硬度,測量由心臟送出的血液脈波透過血管傳送到手、腳的速率。標準值是每秒1400公分,數值愈大表示血管壁愈硬,動脈硬化程度愈高,所以是最接近動脈健康狀態的直接測量法。若綜合腳踝和手臂的血壓比值來看,儀器還可直接換算動脈年齡,就可得知自己的動脈年齡與實際年齡是否相符。而此檢測需自費,每次約1000元,醫師建議有抽菸、腹部肥胖、已是代謝症候群高風險的人,每年最好檢測一次。
動脈硬度變化其實是從生下來的第17天就開始了,但每個人的惡化情況不同,右表是每個年齡階段的動脈硬化盛行率。再從醫學機構此次調查結果來看,45到64歲男性動脈硬化異常的比例高達4成。而女性50歲後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失去血管保護作用,動脈血管硬化的速度明顯增快。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292位女性受檢者的檢測數據,未滿50歲的女性動脈硬化比例僅4.2%;50歲之後則竄升至53%,異常發生率是50歲前的13倍。
預防醫學機構針對2007到2008年共800多位45到64歲男性健檢者的動脈硬化程度分析,發現近4成已有硬化異常現象,甚至動脈年齡比實際年齡老了24歲。這個結果顯示,現代人的飲食、生活習慣不佳,可能使動脈提早老化,但光是靠血壓、血糖的檢測,有時無法完全反應動脈硬化的程度,所以直接測量動脈硬化程度會更精準。
量踝 臂血壓比值
一般人在家量血壓通常只會量手臂壓,但長期血壓高造成的動脈硬化是全身性的影響,根據統計,心肌梗塞患者中有8成都已有輕微動脈堵塞情況,更何況是更早期發生的動脈硬化,所以光是量靠近心臟部位的上臂血壓值,並不能完全準確知道動脈硬化的程度,只能說血壓高的人,有較高的動脈硬化機率,而動脈硬化的人,則有較高的機率會堵塞。
若要用測量血壓的方式找出動脈硬化,應測手臂與腳踝的血壓比,當腳踝比上手臂的數值小於0.9,表示由心臟打出血液造成的壓力到了腳部時,已變得較小,代表血管可能硬化異常,這個比值會比單純量測血壓高低更接近動脈健康程度。
脈波傳導測血管硬度
還沒有發生心血管危險事件的人若要更精確知道動脈硬化程度,建議每年做一次詳細心血管檢查,而現在有動脈檢測儀,藉脈波傳導速率的測定,可顯示血管硬度,測量由心臟送出的血液脈波透過血管傳送到手、腳的速率。標準值是每秒1400公分,數值愈大表示血管壁愈硬,動脈硬化程度愈高,所以是最接近動脈健康狀態的直接測量法。若綜合腳踝和手臂的血壓比值來看,儀器還可直接換算動脈年齡,就可得知自己的動脈年齡與實際年齡是否相符。而此檢測需自費,每次約1000元,醫師建議有抽菸、腹部肥胖、已是代謝症候群高風險的人,每年最好檢測一次。
動脈硬度變化其實是從生下來的第17天就開始了,但每個人的惡化情況不同,右表是每個年齡階段的動脈硬化盛行率。再從醫學機構此次調查結果來看,45到64歲男性動脈硬化異常的比例高達4成。而女性50歲後女性荷爾蒙分泌減少,失去血管保護作用,動脈血管硬化的速度明顯增快。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分析292位女性受檢者的檢測數據,未滿50歲的女性動脈硬化比例僅4.2%;50歲之後則竄升至53%,異常發生率是50歲前的13倍。
2013年12月10日 星期二
阿茲海默症少為人注意的症狀──個性改變
有位醫師在研討會上提到慢性機構中的失智老人有兩種,一種很可愛,好照顧,另一種容易激動甚至出現與人打架等精神行為問題,很難相處。為什麼會有這兩種情況呢?他推測也許是與個人成長經驗或人格特質有關。
的確,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問題不僅加速其認知功能減退,且讓照顧者非常困擾。精神行為問題包括焦慮、冷漠、憂鬱、激動、遊走、幻覺和妄想等,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現,逐漸嚴重,重度時反而又慢慢減退。
雖然一般認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精神行為問題是大腦退化的一種表現,但其作用機轉並不清楚,而且只出現在5到8成的患者身上。既然不是每位患者都有精神行為問題,表現的症狀不一,輕重有別,就有學者臆測精神行為的發生可能與患者罹病前的人格特質有關。這方面的醫學文獻非常豐富,但結果沒有定論。
大部分的論文都是根據患者家人的回想,把患者罹病前的個性以五大人格特質(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和審慎性)來歸類,再與其目前的精神行為做相關分析。有些學者發現原本具神經質人格特質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後容易憂鬱、本來少有親和力者較易出現激動行為,而個性外向者則較會出現幻覺等等。
但也有不少學者發現患者罹病前的人格特質和發病後的精神行為並無關聯,例如2013年5月《老年精神國際雜誌》上一篇來自瑞士洛桑大學醫院的論文,比較54位輕度阿茲海默症病人和64位正常老人,並請其家人評估患者目前以及發病5年前共兩次的人格特質。結果發現患者的人格特質與其後來發生的精神行為問題並不相關,但其人格特質在發病前後卻有明顯改變,因此個性改變很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之一。
有哪些個性變化呢?2011年《老年精神國際雜誌》的一篇文獻回顧,發現一般而言,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神經質人格特質增強,審慎性明顯降低,而外向性、開放性和親和力特質也有減少的現象。例如有些溫文儒雅的人變得焦躁而不講理,本來外向的人變得畏縮等等。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有次朋友請吃飯,坐滿一桌,其中一位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的女士一直掏出錢包要付錢,告訴她是朋友請客,她就說真不好意思,沒帶禮物來。等會兒她忘了,又要付錢。如此反覆幾次,朋友不但沒有厭煩,反而說,這位女士原本就慷慨有禮,失智症把她善良的本性更發揚光大了。當然,也有本性多疑的人在罹患失智症後,產生妄想症的例子。
因此,整體而言,阿茲海默症精神行為的發生可能與罹病前的個性沒有直接關聯。然而,個性改變卻是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之一,而且很早就會出現,只是比較少為人所注意。
的確,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症)患者的精神行為問題不僅加速其認知功能減退,且讓照顧者非常困擾。精神行為問題包括焦慮、冷漠、憂鬱、激動、遊走、幻覺和妄想等,在疾病早期即可出現,逐漸嚴重,重度時反而又慢慢減退。
雖然一般認為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精神行為問題是大腦退化的一種表現,但其作用機轉並不清楚,而且只出現在5到8成的患者身上。既然不是每位患者都有精神行為問題,表現的症狀不一,輕重有別,就有學者臆測精神行為的發生可能與患者罹病前的人格特質有關。這方面的醫學文獻非常豐富,但結果沒有定論。
大部分的論文都是根據患者家人的回想,把患者罹病前的個性以五大人格特質(神經質、外向性、開放性、親和性和審慎性)來歸類,再與其目前的精神行為做相關分析。有些學者發現原本具神經質人格特質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後容易憂鬱、本來少有親和力者較易出現激動行為,而個性外向者則較會出現幻覺等等。
但也有不少學者發現患者罹病前的人格特質和發病後的精神行為並無關聯,例如2013年5月《老年精神國際雜誌》上一篇來自瑞士洛桑大學醫院的論文,比較54位輕度阿茲海默症病人和64位正常老人,並請其家人評估患者目前以及發病5年前共兩次的人格特質。結果發現患者的人格特質與其後來發生的精神行為問題並不相關,但其人格特質在發病前後卻有明顯改變,因此個性改變很可能是阿茲海默症的早期症狀之一。
有哪些個性變化呢?2011年《老年精神國際雜誌》的一篇文獻回顧,發現一般而言,阿茲海默症患者的神經質人格特質增強,審慎性明顯降低,而外向性、開放性和親和力特質也有減少的現象。例如有些溫文儒雅的人變得焦躁而不講理,本來外向的人變得畏縮等等。
但也不能一概而論,例如有次朋友請吃飯,坐滿一桌,其中一位罹患輕度阿茲海默症的女士一直掏出錢包要付錢,告訴她是朋友請客,她就說真不好意思,沒帶禮物來。等會兒她忘了,又要付錢。如此反覆幾次,朋友不但沒有厭煩,反而說,這位女士原本就慷慨有禮,失智症把她善良的本性更發揚光大了。當然,也有本性多疑的人在罹患失智症後,產生妄想症的例子。
因此,整體而言,阿茲海默症精神行為的發生可能與罹病前的個性沒有直接關聯。然而,個性改變卻是阿茲海默症的症狀之一,而且很早就會出現,只是比較少為人所注意。
2013年9月30日 星期一
台灣將近一成孩童有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
我國高達一成孩童有過動症 僅兩成孩童受過治療!
台中有一名國小女童,上學常常被老師點到,連絡簿上也常被寫上紅字,上課老是不專心,文具用品或是課本總是沒帶到學校,每次用餐也都要吃很久,回家功課都要寫上四個小時,她是學校老師的調皮小孩,安親班老師拿她沒轍,爸爸更是極度不滿她的女兒引麼會那麼調皮?怎麼不能校其他小孩子一樣優秀?因此時常責備小孩,還用威脅方式逼她聽話!你家的孩子也這樣嗎?別再苛責了,因為這可能是過動症惹的禍!
根據研究 台灣將近一成孩童有過動症現象
表示,這位女童是臨床上典型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的治療例子,父母和兒童常走過一段很長的冤枉路後才找到適當的治療方式。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ADHD)是一個極度常見的兒童疾患,全世界約4-12%兒童的有此問題,在台灣的研究顯示7.5-9.9%的兒童有此現象。
他解釋,此疾患特徵在持續的過度不專心及(或)過動/衝動表現,有些兒童以過動/衝動表現,有些則只有注意力不集中而無過動,也有人兩者都有。未治療的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兒童會影響其學業表現,社會功能及生活品質,且將來容易合併其他的問題,如反抗對立疾患 (易怒,指責他人,反抗規則),行為疾患(打架,說謊,偷竊,逃學等),藥酒癮及憂鬱症等;長期對學業成績,工作能力及工作維持均有負面影響。
有過動症現象 家長就該帶去診斷以免孩童心靈受傷
更值得注意的是,在台灣,過動症學童,因為家長不了解此症狀,時常會把小孩當作頑皮的孩子,而沒有接受治療,根據統計,我國過動症學童,僅有兩成接受治療,然而,過動症其實早已有成熟的治療方式,只要接受治療,通常都會有不錯的效果,有近六成的學童甚至成績會明顯進步,對此,陳錦宏提醒,如家中的孩子,也有以上情形,應帶到醫院身心科進行評估,以免孩子受到心靈上的傷害!
2013年9月23日 星期一
9/21國際失智日
老尼姑自幼入寺廟修行,年輕曾赴日本學佛學,身體硬朗,不用支撐拐杖行動自如,只有聽力略退化,與廟中師父一向相處融洽,近年突然言行性情大變,學護理姪女探視,老師父傾吐心聲,姪女直覺姑姑失智,趕緊帶她就醫。臨床心理師評估,發現老尼姑達輕度失智程度,記憶退化,服用藥物後,生活習慣恢復,保持身體環境清潔,暫緩記憶惡化,情緒較穩定,其他師父知道她失智,對她包容,協助她定時吃藥,做生活記錄。
台灣65歲以上老人失智症盛行率4.97%,即20個老人就有1名患者,且隨年齡增高,失智比率攀升,到80歲約5人就有1名患者。失智症並非只是記憶減退,約有一半患者會有睡眠障礙、焦慮、憂鬱、攻擊等行為改變,讓家屬誤以為「老番顛」,延誤就診。
失智症(英Dementia、德Demenz),其英文Dementia 一字来自拉丁语(de- 意指“远离” + mens 意指“心智”);是一种因脑部伤害或疾病所导致的渐进性认知功能退化,且此退化的幅度远高于正常老化的进展。
特别会影响到记忆、注意力、语言、解题能力。严重时会无法分辨人事时地物。失智症可分为可逆或不可逆,视疾病成因而异。只有不到10%的失智症是可逆的。失智症是个不特定的概括名词。也称痴呆症。
症状:最常见的失智症种类是老人失智症(即阿兹海默氏症)。其典型之起始症状为记忆障碍。病人会遗忘刚刚发生的事 (短期记忆差),而较久以前的记忆 (长期记忆)则相对在发病初期不受影响。
失智症影响语言能力,理解力,运动能力,短期记忆,辨认日常用品的能力,反应时间,个性,执行能力,解题能力。就算没有智力衰退的迹象,也常有妄想(阿兹海默型有15-56%),例如怀疑镜中的自己是另外一个人。
失智症之症状也包括人格或行为改变。很多最后诊断为失智症的个案在住院初期时出现过激烈的混淆症状。老人也可能因其他药物、手术,感染,睡眠不足,饮食不正常,脱水,换住处或是个人危机而有智能改变之症状。这叫谵妄,症状类似精神病或失智症。
由于大部分的失智症患者可能会有精神错乱症状。尽管混乱症状可能可以由密切照顾、改进居住环境与饮食获得缓解;精神科药物也能协助稳定情绪、减少幻觉妄想、或者冲动控制。但目前药物尚未能减缓脑部的退化。失智症患者也常伴随忧郁症,最好由专业医疗人员诊断治疗。
流行病学,年龄是失智症最主要的危险因子。根据流行病学研究,65岁以上的人有5% 有失智症,85岁以上则增加到20%。
一、退化性失智症成因,大部分失智症都是退化性的。以下三类最常见:
1.阿兹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失智症的最常见成因。
2.额颞叶型失智症 (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
3.路易氏体型失智症 (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二、血管性失智症成因,脑血管疾病所引起的失智症。
三、较少见的成因
1.帕金森氏症
2.HIV感染:爱滋病失智症
3.脑伤
四、可治疗的成因,有不到5%的失智症其成因是可以治疗的。
1.缺维他命B4,B12,维他命A。
2.肿瘤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Nature期刊 帕金森氏症新療法
自從帕金森氏症在1817年第一次被紀錄以來,治療方法包括藥物補充多巴胺、抑制其他神經傳導物質;同時,手術性療法包含破壞部分腦部以減輕減輕顫抖、或是腦部深層刺激以改善運動障礙。然而,這些療法都無法真正治癒帕金森氏症,並且在施以治療後效果逐漸減退。
2011年暑假電影票房冠軍 Rise of the Planet of Apes有一幕令人難忘的畫面:身為科學家的男主角,看著自己父親因為阿茲海默症,記憶和生活能力不停退化,悲傷之餘,他努力進行研究,終於對媒體宣布—他利用幹細胞分化而成神經細胞—在阿茲海默症的治療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2011年11月6日出版的Nature期刊上出現了一篇令人興奮的研究結果。紐約史隆凱特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科學家羅倫茲、史特德博士(Dr. Lorenz Studer),成功的利用人類的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分化製造出一種神經細胞物質「多巴胺」(Dopamine),帶來治療帕金森氏症的希望。
過去科學家已經在實驗室裡發現,實驗動物(老鼠)本身的幹細胞,可以分泌出多巴胺神經細胞,進一步減輕老鼠本身的帕金森氏症症狀。這篇由史特德博士為首發表於Nature的研究,令人振奮在於幹細胞療法在帕金森氏症上的研究已進行多時,然而,科學家一直侷限在將白老鼠本身的幹細胞,轉換為具有療效的神經細胞,人類幹細胞的分化卻一直困難重重。
但是史特德的團隊,利用新策略,將人類幹細胞分化而成的神經細胞植入人工改造、而缺乏多巴胺的白老鼠,這些神經細胞在白老鼠體內分泌多巴胺,成功的改善這些白老鼠的運動失調問題。
同時,這批幹細胞並未出現幹細胞療法的另一個副作用,也就是造成老鼠體內出現腫瘤的問題。史特德為了確定這些神經細胞在人類體內也會有相同的效果,已經在患有帕金森氏症的猴子體內進行相同測試,也得到相同的療效。由於猴子和人類的身體結構最為相近,因此這項研究對人類治療帕金森氏症,帶來很大的希望。
帕金森氏症和電影中的阿茲海默症都是至今沒有治癒方法的神經退化疾病。帕金森氏症的發生是由於腦內黑質細胞(substantia nigra)不明原因的退化、死亡,進而減少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運動功能異常。患者會逐漸喪失運動功能,同時出現顫抖、平衡失調,最終發展至記憶力、神智減退。 資料來源 http://udn.com/
2011年暑假電影票房冠軍 Rise of the Planet of Apes有一幕令人難忘的畫面:身為科學家的男主角,看著自己父親因為阿茲海默症,記憶和生活能力不停退化,悲傷之餘,他努力進行研究,終於對媒體宣布—他利用幹細胞分化而成神經細胞—在阿茲海默症的治療上有了突破性的進展!
2011年11月6日出版的Nature期刊上出現了一篇令人興奮的研究結果。紐約史隆凱特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Kettering Cancer Center)的科學家羅倫茲、史特德博士(Dr. Lorenz Studer),成功的利用人類的幹細胞(Pluripotent stem cell),分化製造出一種神經細胞物質「多巴胺」(Dopamine),帶來治療帕金森氏症的希望。
過去科學家已經在實驗室裡發現,實驗動物(老鼠)本身的幹細胞,可以分泌出多巴胺神經細胞,進一步減輕老鼠本身的帕金森氏症症狀。這篇由史特德博士為首發表於Nature的研究,令人振奮在於幹細胞療法在帕金森氏症上的研究已進行多時,然而,科學家一直侷限在將白老鼠本身的幹細胞,轉換為具有療效的神經細胞,人類幹細胞的分化卻一直困難重重。
但是史特德的團隊,利用新策略,將人類幹細胞分化而成的神經細胞植入人工改造、而缺乏多巴胺的白老鼠,這些神經細胞在白老鼠體內分泌多巴胺,成功的改善這些白老鼠的運動失調問題。
同時,這批幹細胞並未出現幹細胞療法的另一個副作用,也就是造成老鼠體內出現腫瘤的問題。史特德為了確定這些神經細胞在人類體內也會有相同的效果,已經在患有帕金森氏症的猴子體內進行相同測試,也得到相同的療效。由於猴子和人類的身體結構最為相近,因此這項研究對人類治療帕金森氏症,帶來很大的希望。
帕金森氏症和電影中的阿茲海默症都是至今沒有治癒方法的神經退化疾病。帕金森氏症的發生是由於腦內黑質細胞(substantia nigra)不明原因的退化、死亡,進而減少分泌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導致運動功能異常。患者會逐漸喪失運動功能,同時出現顫抖、平衡失調,最終發展至記憶力、神智減退。 資料來源 http://udn.com/
富含類黃酮食物有助於降低巴金森氏症風險
類黃酮(flavonoids)或稱黃酮類化合物,是一群化學結構相似的物質,多存在於自然界中某些種類的蔬果、植物。大家常聽到的,包括茶飲中的兒茶素、葡萄中的原花青素、莓類水果中的花青素、豆類中的異黃酮都屬於類黃酮。過去研究顯示類黃酮物質的抗氧化特性對神經系統有保護效果,最近的研究則發現富含類黃酮的食物有助於降低巴金森氏症的發生風險。
2012年4月《Neurology(神經學)》期刊登載了美國哈佛大學的前瞻性研究,研究人員使用「護士健康研究」和「健康專業追蹤研究」兩大資料庫,針對近13萬名男女性研究對象,進行每2年一次的飲食習慣和疾病史問卷調查,追蹤超過20年,結果發現:在校正其他相關因子之後,男性平常飲食攝取類黃酮最多的五分之一比起攝取量最少的五分之一,發生巴金森氏症的風險可降低40%,但是在女性方面,多吃類黃酮飲食和巴金森氏症的發生風險並沒有呈現顯著差異。若不分男女性,在各種次分類的類黃酮之中,花青素(anthocyanins)可降低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達24%,效果較明顯,富含花青素的莓類水果則可降低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達23%。每週吃5份(顆)蘋果,在男性可以降低巴金森氏症的發生風險,在女性則沒有顯著差異。
巴金森氏症的病理成因,被認為是來自中腦黑質組織(substantia nigra)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死亡,造成肢體顫抖、僵硬、動作遲緩等進行性的神經症狀。在動物實驗發現:藍莓或草莓可以增加多巴胺釋放,緩和氧化壓力,抑制神經發炎,避免神經傷害。動物吃下這些食物之後,類黃酮之中的花青素可以經由血液循環通過血腦障,作用在腦組織,學理上對於降低巴金森氏症的發生風險可能有所幫助。然而這個研究中,富含類黃酮食物對女性發生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並沒有顯著影響,是否還有其他相關因素尚未釐清,有待進一步研究來證明。
西方諺語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在這個研究的結果看來,真的有幾分道理。規律而均衡地選擇食用營養價值高的蔬果,對於健康的提升是經濟又有效的方式。 資料來源:www.udn.com
2012年4月《Neurology(神經學)》期刊登載了美國哈佛大學的前瞻性研究,研究人員使用「護士健康研究」和「健康專業追蹤研究」兩大資料庫,針對近13萬名男女性研究對象,進行每2年一次的飲食習慣和疾病史問卷調查,追蹤超過20年,結果發現:在校正其他相關因子之後,男性平常飲食攝取類黃酮最多的五分之一比起攝取量最少的五分之一,發生巴金森氏症的風險可降低40%,但是在女性方面,多吃類黃酮飲食和巴金森氏症的發生風險並沒有呈現顯著差異。若不分男女性,在各種次分類的類黃酮之中,花青素(anthocyanins)可降低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達24%,效果較明顯,富含花青素的莓類水果則可降低巴金森氏症的風險達23%。每週吃5份(顆)蘋果,在男性可以降低巴金森氏症的發生風險,在女性則沒有顯著差異。
巴金森氏症的病理成因,被認為是來自中腦黑質組織(substantia nigra)多巴胺神經細胞退化、死亡,造成肢體顫抖、僵硬、動作遲緩等進行性的神經症狀。在動物實驗發現:藍莓或草莓可以增加多巴胺釋放,緩和氧化壓力,抑制神經發炎,避免神經傷害。動物吃下這些食物之後,類黃酮之中的花青素可以經由血液循環通過血腦障,作用在腦組織,學理上對於降低巴金森氏症的發生風險可能有所幫助。然而這個研究中,富含類黃酮食物對女性發生巴金森氏症的風險並沒有顯著影響,是否還有其他相關因素尚未釐清,有待進一步研究來證明。
西方諺語說:「一天一蘋果,醫生遠離我。」(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在這個研究的結果看來,真的有幾分道理。規律而均衡地選擇食用營養價值高的蔬果,對於健康的提升是經濟又有效的方式。 資料來源:www.udn.com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