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月9日 星期二
留學中國美國華生逆向移民
美國許多大學為學生提供海外交流和實習機會,而隨著中國經濟崛起以及美國教育界掀起學習中文熱潮,近年來中國逐漸替代歐洲各國,成為美國大學生「留洋首選之一」,歐巴馬政府的「十萬強計畫」預計在未來四年內將推動十萬名美國學生赴中國留學和工作。因應中國留學熱,政府和民間合作啟動留學項目平台和獎學金,私營教育、留學機構如雨後春筍蓬勃發展,美國知名大學也紛紛在中國建分校,使留學中國的渠道更多元化。
據中國教育部統計,在中國大學短期和暑期學習的美國留學生在2009年達到1萬9000人。而據美國最大的非營利教育和文化交流機構國際教育機構(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ducation)統計,在中國的美國留學生在2007至2008學年達到1萬3000人,但這只包括在中國正規大學註冊的學生,美國留學生實際數目可能遠大於此。
2008至2009學年中國超過澳洲,成為美國學生留學第五大目的地,大幅增長19%。去年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比上年增長4%,但排在前四位的留學目的地卻全部呈現下跌趨勢,其中英國下跌6%,義大利下跌11%,西班牙下跌4%,法國下跌3%,而在「十萬強計畫」推動下,中國趕超上述國家為期不遠。
目前,在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中,絕大多數是通過所讀大學安排到中國進行交流,其中又以短期語言學習為主。據國際教育機構2008年統計資料顯示,由大學和教育機構組織的中國留學交流項目超過220個,其中短期項目有130個,長期項目有90個。由於轉學分方便,許多學生首選由本校推薦的交流項目。譬如,哈佛大學北京學院(Harvard Beijing Academy)提供夏季語言浸入項目,為期四周,三周進行中文語言和文化課程學習,一周進行社會實習。柏克萊加大則提供從八周到一學年,長度不等的交流項目,學生上課和住宿在清華大學。但也有一些留學項目期限較長,約翰霍普金斯大學(Johns Hopkins University)提供兩年碩士學位項目,而即將在上海建立分校的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則提供四年本科和研究所碩士項目。
紐約大學海外留學人數最多,2008年至2009年共派3524名學生留學,並認可留學生修課成績。為了擴大對中國交流,紐約大學今年3月宣布與上海教委和華東師範大學合作,將於2013年在上海建立分校,預計向全球招收3000名本科、研究所和法學院、商學院學生,除在中國本地招生外,紐約大學美國本校的學生將有機會赴中國留學。
據瞭解,紐約大學上海分校將開設經濟學、社會科學、數學、生物科學、哲學、藝術歷史、電影和表演藝術、工商管理以及法學等專業,所有課程以英文教學,但如果留學生具有較高的中文水平,也可以在華東師範大學選修用中文講解的專業課程,所有學生必修兩個學分的當前中國政治經濟和媒體課程。住宿方面,留學生可以申請學生宿舍,或寄居中國家庭。
其實,美國大學與中國大學合作辦學的模式早有先例。1986年,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和南京大學即共同創辦教學與研究機構中美文化研究中心(Center for Chinese and American Studies),是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美兩國最早的長期教育交流項目,校園設在南京大學。
中美文化中心分別從中國、美國各招收50名本科畢業生,兩校分別聘請來自中國和美國的教授為學生講課,中國學生由美國教授授課,美國和國際學生則由中國教授授課,也就是說,學生要用中文聽課、閱讀和寫作。通常,中國學生和國際學生(主要是美國學生)合住一間宿舍,相互交流,日常生活中的互助使學生形成良好的「跨國夥伴關係」。一年後畢業時,他們將會得到由南京大學校長和霍普金斯大學校長共同簽署的結業證書。迄今為止,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已經培養1800多名優秀人才,活躍在中美兩國以及世界各地。
2006年,中美文化研究中心又在證書項目的基礎上增加了碩士學位項目,碩士項目為兩年,每年招收25名學生,畢業生將獲得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研究中心(School of Advanced International Studies)頒發的學位證書。
不僅私立大學推廣中國留學項目,美國各州立大學也紛紛進軍中國。2008年,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與中國安徽大學簽署交流合作協議。該校海外留學輔導老師Erin Polnaszek表示,當時中國在最受學生歡迎的留學地點中排名第四,但預計五年內中國將躍居首位,校方已瞄準中國以因應學生所需。
Polnaszek表示,之前許多學生想留學中國,但沒有合適項目,自2008年該校增加六個新項目,目前在中國和香港共有10個交流項目,其中最受歡迎的是暑期在天津開設的語言項目,許多非中文專業的學生利用此機會修讀中文,在中國完成大學對外語課的要求。
知名大學在擴大中國交流項目的同時,小型學院也在不遺餘力地增加對中國「曝光」。位於佛蒙特北田(Northfield, Vermont)的私立軍事學院Norwich University於2007年開設中文課程,立即有60名學生登記,在全校共2100名學生中所占比例不小。一些家長在為孩子選校時,將是否有中國項目作為衡量指標之一。麻省小型文科學院College of the Holy Cross中文教授Claudia Ross表示:「學校辦開放日時常有學生家長詢問中國項目,這在十年前幾乎聞所未聞,五年前也很稀少,但現在很普遍。」
美國大學校園興起的中國熱促使許多非中文專業學生也加入留學的行列,從未涉足中國的希望有機會了解中國,而曾經在中國學習和生活的學生則希望返回中國以提高中文水平,會講中文的華裔子弟則希望能夠學會讀寫。
1996年成立的美國各大學聯合漢語中心(Associated Colleges in China)每年從全美招收50多名大學生到中央民族大學學習中文,該中心主任靳洪剛表示:「以前大部分學生為中文專業,但現在修讀數學、物理和生物等科學專業的學生比例大增,而兼修中文和其他專業雙學位的則最多。」靳洪剛表示,留學中國的外籍學生需要在大學修讀兩年中文,並通過中文口試,每年僅有六成申請人得到錄取。
二、三十年前,許多美國人到中國留學可能緣於對清朝歷史、唐詩宋詞的喜愛,但現今越來越多的年輕學生選擇中國則是看重中國經濟前景和工作機會。許多華裔學生父母是第一代移民,為了子女教育而留學移居美國,但第二代卻成長於中國崛起的時代,不少人考慮逆向移民,在中國尋找發展機會。
美國各大學聯合漢語中心項目協調人Nitsa Weld表示,該中心每年招收的大學生中,有近半數為華裔。她說,以往華裔學生逆向留學中國,出發點多半源於「尋根」,而其他族裔則多是出於「好奇」。但現在申請留學中國的學生認為,中國正成為世界經濟強國,「許多人希望能找到在中國工作的機會,或計畫將來做中國生意」。
紐約龍梅教育旅遊(China Prep)創辦人龍梅1994年高中畢業後初次造訪北京,就被中國的發展活力所打動,就讀布朗大學時,她大量選修中國文化和歷史課程,並返回中國參加北京語言文化大學和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交流項目。
她看好中國的巨大商機,並抓住中國熱潮,於2006年成立龍梅教育旅遊,組織中學生到中國主題旅遊和學習。目前該公司在上海和北京設立辦事處,也組織中國學生到美國大學參觀旅遊,增強中美教育和文化交流。
中國不僅有巨大的商業潛力,而各行各業的成功故事似乎都需要在中國的土壤。環保、電腦科學、法學、會計、金融甚至室內設計,美國留學生發現在中國的職業前景優於美國。
配合「十萬強計畫」建立「Project朋友」的張虹琳表示,美國人東渡中國不論原因為何,但都需要下很大的決心。她因為返居馬來西亞探望病重的父親,調整人生方向,決定辭掉在美國大公司的工程師工作,去北京清華大學學習中文,並在中國推動環保等公益事業。張虹琳表示,雖然收入減少,但她在中國從事公益的價值不可估量,而她在中國具有活力又充滿挑戰的環境中奮鬥,更能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張虹琳表示,希望留學中國的美國學生最大的困惑可能是「中國經驗」到底是什麼?留學中國將如何影響職業生涯規畫以及在中國生活會遭遇何種困難。
有鑑於此,在美國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張虹琳利用其在中國創立的金橋基金會(Golden Bridges Foundation)資源,架設網路平台,邀請曾在中國生活和學習的美國人分享他們的經驗,不僅為後來人提供導引,也為「曾在中國求學的美國人搭建社交網絡」。
杜克大學畢業的章志竹的父母分別移民自台灣和香港,他能說中文,大學畢業後曾任職於美國媒體公司,但對職業前景並不樂觀。1999年他申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一方面希望能提高中文能力,並在中國尋找工作機會。由於超強的中英文雙語能力,從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畢業後,他很快找到外媒在中國駐站的工作機會,在北京、香港、上海近10年,並在北京購置房產。2009年,他返回美國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讀工商管理,但職業規畫目標仍在中國,因為「中國的機會比美國多」。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國際學生招生官員哈德文(Devin R. Harmon)表示,過去幾年,申請南京大學中美文化研究中心的華裔學生逐漸增多,今年申請的美國華裔學生有10個,加拿大華裔學生有兩個。「華裔學生返鄉尋根,也追逐他們的中國夢,許多人畢業後能夠進入知名跨國公司和機構工作,比留在北美機會多,也更能發揮個人能量。」
2011年修得中美文化中心碩士學位的華裔學生黃彤威今年在畢業典禮上代表美國學生發言,他說,到中國留學前自以為已經很懂中國,但到了中國才發現自己什麼都不懂,在中國生活和學習兩年,他對中國文化和中國人有了更深了解,也更明白自己未來的奮鬥方向,「從事與中國有關的職業」。
【2011/08/08 世界日報╱記者崔芳專題報導】
2011年6月15日 星期三
印度需要台灣一萬名華語教師
教育部長吳清基於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四日,率領大學校長及行政主管組成的五十九人印度訪問團,返國後昨天發表成果。吳清基表示,印度人力資源發展部長席保希望台灣提供一萬個華語教師。
吳清基說,印度和大陸人口都超過十億,雙邊有邦交,但政治、經濟上卻相互競爭,關係非常微妙。印度是國際上少數拒絕中國大陸前往設置「孔子學院」的國家。
席保向吳清基表示,印度一些高中都開設有第二外國語課程,很多學生選修中文,但卻找不到老師。他希望台灣可以提供約一萬名左右華語教師前往印度的高中任教。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林文通說,印度一口氣要一萬名華語老師,需求這麼大,我方需要成立專案小組來因應。林文通表示,國內目前有五萬多個儲備教師,這些人都有正式教師資格,如他們有意願,教育部研擬對他們施予幾個月的培訓,然後讓他們前往印度發展。印度年底會派團來溝通細節,我方預計以五到十年選送一萬名教師到印度的高中敎中文。
中時電子報2011/5/1
吳清基說,印度和大陸人口都超過十億,雙邊有邦交,但政治、經濟上卻相互競爭,關係非常微妙。印度是國際上少數拒絕中國大陸前往設置「孔子學院」的國家。
席保向吳清基表示,印度一些高中都開設有第二外國語課程,很多學生選修中文,但卻找不到老師。他希望台灣可以提供約一萬名左右華語教師前往印度的高中任教。
教育部國際文教處長林文通說,印度一口氣要一萬名華語老師,需求這麼大,我方需要成立專案小組來因應。林文通表示,國內目前有五萬多個儲備教師,這些人都有正式教師資格,如他們有意願,教育部研擬對他們施予幾個月的培訓,然後讓他們前往印度發展。印度年底會派團來溝通細節,我方預計以五到十年選送一萬名教師到印度的高中敎中文。
中時電子報2011/5/1
2009年9月30日 星期三
全球中文教師荒
全球中文教師荒 職缺達90萬個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
作者:蘇鵬元
資策會預估,2015年,美國將有10萬名的中文師資缺口。從亞洲到美洲、歐洲都缺中文老師,且待遇不差,例如到德國大學教中文的每月起薪是13萬元……
據大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統計,全球學習中文的人口已經超過三千萬人,目前有一百多國、超過二千五百所大學廣設中文課。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更預估,二○一○年全球將有一億個外國人學中文。這意味每五十個外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學中文。
在美國,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預估,二○一五年將有七十五萬名高中生學習中文。
在日本,致力推動中小學中文教學的 TJF(The Japan Forum)「財團法人國際文化中心」統計,目前有六百五十二所高中設有中文課,比十年前增加近四○%。中文在日本已成為英語之外,第二受歡迎的外國語言。
二○○四年起,英國與荷蘭的中學正式開辦中文課程,其中荷蘭已經有十幾所中學開辦中文課。去年,Hilversum中學更將中文納入畢業考科目,它也是目前荷蘭第一個將中文納入畢業考科目的中學。
只是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教學師資卻嚴重缺乏。根據《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分析,二○○五年一月,馬來西亞和印尼的中文教師分別不足九萬和十萬名,而韓國、日本、菲律賓、泰國、北美、歐洲、澳大利亞也都有中文教師的需求。資策會預估,全球目前的師資缺口約九十萬人,到二○一五年,光是美國,將有十萬名的中文師資缺口。
從薪資供給來看,薪資最高的是到德國的大學教中文。根據聯邦德國公共服務薪資標準顯示,月薪在新台幣十三萬到十九萬間,高於美國大學。不過,拿這份薪水最大的挑戰,並非中文,而是要能懂德文。也就是說,可能德文系畢業生更有機會取得。
至於到美國中小學教中文,年薪約新台幣一百萬到二百二十萬之間。若是剛畢業的中文教師平均月薪約為八萬三千元,經《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二○○七年公布的「大麥克指數」(編按:麥當勞的生產規格與服務有全球統一的標準,因此大麥克漢堡在各國的售價,可以反映各國的物價差異)換算,相當在台灣領五萬八千元的月薪。這比國內剛畢業的大學生,起薪不到二萬八千元,高出一倍多。
若透過僑教替代役(編按:徵召役男至海外的華僑學校教中文)到菲律賓的中文學校擔任教學工作,月薪也有新台幣二萬五千元,相當於在台灣領取新台幣三萬一千元,不但比一般的役男多出一萬元的海外津貼,還可增加海外教學經驗。
只是想到國外教中文卻不容易,第一要有教中文的專業能力。「並非會說一口標準中文的人就可以教授中文,」在美國具有兩百年以上歷史的漢彌爾頓學院(Hamilton College)教中文的楊玉笙特別強調,必須通過專業的培訓才能具備教中文的能力和資格。
三種主要管道 培養教中文的專業能力
該怎麼培養教中文的專業能力呢?在台灣,主要有三種培訓的管道:
一、大專院校:包括台灣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大學、中原大學、文藻外語學院與僑光技術學院設有華語教學相關系所,有些學校還會安排實習課程,在就學期間就可累積教學經驗。
二、大學語言中心:包括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等二十多所大學語言中心,都有開辦中文師資培訓班,以兩個月的密集課程介紹中文語言學、語法、拼音等專業知識。在擁有歐陸最大漢學圖書館的荷蘭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擔任漢學研究所講師的林欽惠表示:「上過師資班,在求職的時候肯定會加分」。
三、民間教育機構:中華語文研習所、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國語日報》國語中心等民間教育機構,也有開辦華語師資培訓班,上課時數約一百小時。
此外,從二○○六年起,教育部在每年七月舉辦華語教師能力認證,考試科目包含華語文教學、漢語語言學、華人社會與文化、國文,以及華語口語與表達五科,考試通過的科目可保留三年,也是可以證明擁有專業能力的方法。
除了華語教學專業,第二外語也非常重要。若要到外國中小學教中文,須全程使用外語教學,以教育部近期甄選的美國內華達州高中中文教師為例,托福成績至少要二百一十三分。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漢學系教中文的林君萍提到:「目前在德國大學開的缺,都要求會說德語。」
若是在大學教中文,由於語言課程跟文化課程分開,中文教師通常不會被要求教授文化課程,因此對於外語的要求較低。若被分配到高級班,甚至可以全程使用中文,不過這樣的職缺,多要求中文、教育相關科系碩士以上。
如果你已經擁有「華語教學」和「第二外語」的專業能力,那麼你已經具備到海外教中文的基本條件,不過取得海外居留證明,卻是另一個難關。以美國為例,若要在美國教中文,至少要取得H-1B的工作簽證;同樣的,若要到荷蘭教書,必須有一份月薪新台幣六萬元以上的工作,才能辦理居留申請。
踏出第一步 參與教育部、外交部教師招募計畫
如果你在台灣,現在沒有其他國家的居留證,該怎麼踏出中文教學的第一步?
首先,可以考慮教育部的中文教師輸出計畫。這個實行超過二十年的計畫,已經送出三百六十五位華語教師與十九位實習教師,遠赴美國、德國、日本等十五個國家教學,近三年更增加許多中小學教師的職缺,近期最新的機會是美國內華達州的高中中文教師,甄選上的教師有機會取得內華達州的教師資格。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表示,從國外開學時間往前推算三、四個月,是中文教師的求才旺季,屆時可以上教育部的華語教師專區網站查詢。
但要提醒目前在國內已經有正職工作的教師,若領取的是國外學校給的薪資,必須先辦理留職停薪。也就是說,在出國教書的這段期間,無法累計年資,而且留職停薪最多三年,這對領取終身俸有一定的影響。
此外,外交部也有招募中文教師到布吉納法索與多明尼加任教,布吉納法索提供的薪資相當不錯,月薪約新台幣九萬五千元。
會提供相對高的待遇,是因為布吉納法索與多明尼加需要會流利的法語與西班牙語人才。另外,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海外服務工作團,也有海外中文教學的工作,不過屬於志工性質,該機構會提供每月約一萬兩千五百元到一萬九千元不等的生活津貼,出發之前也會提供必要的訓練,詳情可參照國合會的網站。 (www.icdf.org.tw/chinese/c_affair_volunteer_news_more.asp)
若苦惱兵役問題,僑委會去年起推出僑教替代役,徵召役男至海外的僑校教中文,每年都有十幾個名額。不過為了配合海外中文學校的開學時間,徵召時間只有每年十二月中至一月中,役男們要主動留意。
除了到海外教書,在國內語言中心教中文也是累積經驗的方法。他們多以時薪做為計算基準,每小時約三百元到五百元間,遠遠低於日本的中文補習班提供的待遇(時薪約新台幣四百五十元到一千二百元)。另外,資策會看準網路商機,結合漢網學院與美商GKE(Global Knowledge Exchange),合作發展中文視訊教學,未來只要透過網路,就可在台灣教美國學生中文,不過這個計畫還在起步階段。
應徵小訣竅 試教帶展現教學技巧,才藝可加分
應徵海外中文教師,除了準備履歷、申請信以外,還有哪些訣竅?
若要應徵美國的大學,通常會要求提供試教影帶,除了在試教影帶中展現教學技巧,拍攝手法也很重要。在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教中文的陳紋慧老師舉了自己兩個失敗的例子,第一次,攝影師只拍了陳紋慧半邊臉。第二次則都聚焦在陳紋慧身上,完全沒有學生。如何適當展現師生互動,是拍攝時須注意的。
另外,咬字跟發音也很重要。林欽惠強調,台灣教師要有信心,不需要刻意學大陸人說話。「不要因為有台灣口音而故意捲舌,若沒有學得十成十,對方聽了反而會覺得彆扭。」
當然,有一些加分的項目得好好把握。例如擁有書法、茶道等才藝。陳紋慧提到,具備文化方面的才藝,如書法、太極拳、剪紙等,能一人當兩三人用,也是學校用人的考量。
最後,在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教中文的蔡佩庭舉出幾個面試官最常考的問題:「為什麼選擇教華語做為職業?面對不同程度或年級的學生,教學重點有什麼不同?如果有機會開新課,會開什麼課?」
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二○○四至二○○六年,赴海外教中文的志願者已超過三千四百位,光是二○○五年,培訓的海外教師就超過一萬四千名。面對中國大動作推廣中文教學,台灣教師有什麼優勢?
楊玉笙提到,一般來說,目前台灣教師在科技能力較占優勢,古文素養也比較高;此外,台灣教師的思想較開放,也較樂意與學生討論政治與國際議題。林欽惠也表示,包括隨機應變能力、對中國語言變體的認識,以及繁體字的書寫能力,都是台灣教師的優勢。
不過楊玉笙期盼,台灣政府能給予中文教學更多的支持,不但須致力改善國內的中文教學環境,給予教師應有的尊重與福利,也要重視師資的培養與輸出,否則很快就會喪失優勢。
參與國家安全語言計畫的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楊建民,提出一個教育部可以加強的環節,因為美國的中文熱,中文教學、中國功夫的夏令營也越來越多,國內的中學其實可以多舉辦語言、文化結合的夏令營,透過交換學生的模式,將台灣推銷到海外。因為美國對於交換學生非常開放、普遍。只是,面對這場中文熱商機,台灣準備好了沒?
本篇文章摘自: 商業周刊
作者:蘇鵬元
資策會預估,2015年,美國將有10萬名的中文師資缺口。從亞洲到美洲、歐洲都缺中文老師,且待遇不差,例如到德國大學教中文的每月起薪是13萬元……
據大陸商務印書館出版的《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統計,全球學習中文的人口已經超過三千萬人,目前有一百多國、超過二千五百所大學廣設中文課。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更預估,二○一○年全球將有一億個外國人學中文。這意味每五十個外國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學中文。
在美國,美國亞洲協會(Asia Society)預估,二○一五年將有七十五萬名高中生學習中文。
在日本,致力推動中小學中文教學的 TJF(The Japan Forum)「財團法人國際文化中心」統計,目前有六百五十二所高中設有中文課,比十年前增加近四○%。中文在日本已成為英語之外,第二受歡迎的外國語言。
二○○四年起,英國與荷蘭的中學正式開辦中文課程,其中荷蘭已經有十幾所中學開辦中文課。去年,Hilversum中學更將中文納入畢業考科目,它也是目前荷蘭第一個將中文納入畢業考科目的中學。
只是學中文的人越來越多,教學師資卻嚴重缺乏。根據《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分析,二○○五年一月,馬來西亞和印尼的中文教師分別不足九萬和十萬名,而韓國、日本、菲律賓、泰國、北美、歐洲、澳大利亞也都有中文教師的需求。資策會預估,全球目前的師資缺口約九十萬人,到二○一五年,光是美國,將有十萬名的中文師資缺口。
從薪資供給來看,薪資最高的是到德國的大學教中文。根據聯邦德國公共服務薪資標準顯示,月薪在新台幣十三萬到十九萬間,高於美國大學。不過,拿這份薪水最大的挑戰,並非中文,而是要能懂德文。也就是說,可能德文系畢業生更有機會取得。
至於到美國中小學教中文,年薪約新台幣一百萬到二百二十萬之間。若是剛畢業的中文教師平均月薪約為八萬三千元,經《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在二○○七年公布的「大麥克指數」(編按:麥當勞的生產規格與服務有全球統一的標準,因此大麥克漢堡在各國的售價,可以反映各國的物價差異)換算,相當在台灣領五萬八千元的月薪。這比國內剛畢業的大學生,起薪不到二萬八千元,高出一倍多。
若透過僑教替代役(編按:徵召役男至海外的華僑學校教中文)到菲律賓的中文學校擔任教學工作,月薪也有新台幣二萬五千元,相當於在台灣領取新台幣三萬一千元,不但比一般的役男多出一萬元的海外津貼,還可增加海外教學經驗。
只是想到國外教中文卻不容易,第一要有教中文的專業能力。「並非會說一口標準中文的人就可以教授中文,」在美國具有兩百年以上歷史的漢彌爾頓學院(Hamilton College)教中文的楊玉笙特別強調,必須通過專業的培訓才能具備教中文的能力和資格。
三種主要管道 培養教中文的專業能力
該怎麼培養教中文的專業能力呢?在台灣,主要有三種培訓的管道:
一、大專院校:包括台灣師範大學、高雄師範大學、中原大學、文藻外語學院與僑光技術學院設有華語教學相關系所,有些學校還會安排實習課程,在就學期間就可累積教學經驗。
二、大學語言中心:包括台灣大學、台灣師範大學、政治大學等二十多所大學語言中心,都有開辦中文師資培訓班,以兩個月的密集課程介紹中文語言學、語法、拼音等專業知識。在擁有歐陸最大漢學圖書館的荷蘭萊頓大學(Universiteit Leiden),擔任漢學研究所講師的林欽惠表示:「上過師資班,在求職的時候肯定會加分」。
三、民間教育機構:中華語文研習所、世界華語文教育學會、《國語日報》國語中心等民間教育機構,也有開辦華語師資培訓班,上課時數約一百小時。
此外,從二○○六年起,教育部在每年七月舉辦華語教師能力認證,考試科目包含華語文教學、漢語語言學、華人社會與文化、國文,以及華語口語與表達五科,考試通過的科目可保留三年,也是可以證明擁有專業能力的方法。
除了華語教學專業,第二外語也非常重要。若要到外國中小學教中文,須全程使用外語教學,以教育部近期甄選的美國內華達州高中中文教師為例,托福成績至少要二百一十三分。在德國海德堡大學東亞漢學系教中文的林君萍提到:「目前在德國大學開的缺,都要求會說德語。」
若是在大學教中文,由於語言課程跟文化課程分開,中文教師通常不會被要求教授文化課程,因此對於外語的要求較低。若被分配到高級班,甚至可以全程使用中文,不過這樣的職缺,多要求中文、教育相關科系碩士以上。
如果你已經擁有「華語教學」和「第二外語」的專業能力,那麼你已經具備到海外教中文的基本條件,不過取得海外居留證明,卻是另一個難關。以美國為例,若要在美國教中文,至少要取得H-1B的工作簽證;同樣的,若要到荷蘭教書,必須有一份月薪新台幣六萬元以上的工作,才能辦理居留申請。
踏出第一步 參與教育部、外交部教師招募計畫
如果你在台灣,現在沒有其他國家的居留證,該怎麼踏出中文教學的第一步?
首先,可以考慮教育部的中文教師輸出計畫。這個實行超過二十年的計畫,已經送出三百六十五位華語教師與十九位實習教師,遠赴美國、德國、日本等十五個國家教學,近三年更增加許多中小學教師的職缺,近期最新的機會是美國內華達州的高中中文教師,甄選上的教師有機會取得內華達州的教師資格。教育部國際文化教育事業處表示,從國外開學時間往前推算三、四個月,是中文教師的求才旺季,屆時可以上教育部的華語教師專區網站查詢。
但要提醒目前在國內已經有正職工作的教師,若領取的是國外學校給的薪資,必須先辦理留職停薪。也就是說,在出國教書的這段期間,無法累計年資,而且留職停薪最多三年,這對領取終身俸有一定的影響。
此外,外交部也有招募中文教師到布吉納法索與多明尼加任教,布吉納法索提供的薪資相當不錯,月薪約新台幣九萬五千元。
會提供相對高的待遇,是因為布吉納法索與多明尼加需要會流利的法語與西班牙語人才。另外,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的海外服務工作團,也有海外中文教學的工作,不過屬於志工性質,該機構會提供每月約一萬兩千五百元到一萬九千元不等的生活津貼,出發之前也會提供必要的訓練,詳情可參照國合會的網站。 (www.icdf.org.tw/chinese/c_affair_volunteer_news_more.asp)
若苦惱兵役問題,僑委會去年起推出僑教替代役,徵召役男至海外的僑校教中文,每年都有十幾個名額。不過為了配合海外中文學校的開學時間,徵召時間只有每年十二月中至一月中,役男們要主動留意。
除了到海外教書,在國內語言中心教中文也是累積經驗的方法。他們多以時薪做為計算基準,每小時約三百元到五百元間,遠遠低於日本的中文補習班提供的待遇(時薪約新台幣四百五十元到一千二百元)。另外,資策會看準網路商機,結合漢網學院與美商GKE(Global Knowledge Exchange),合作發展中文視訊教學,未來只要透過網路,就可在台灣教美國學生中文,不過這個計畫還在起步階段。
應徵小訣竅 試教帶展現教學技巧,才藝可加分
應徵海外中文教師,除了準備履歷、申請信以外,還有哪些訣竅?
若要應徵美國的大學,通常會要求提供試教影帶,除了在試教影帶中展現教學技巧,拍攝手法也很重要。在美國聖路易市華盛頓大學(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教中文的陳紋慧老師舉了自己兩個失敗的例子,第一次,攝影師只拍了陳紋慧半邊臉。第二次則都聚焦在陳紋慧身上,完全沒有學生。如何適當展現師生互動,是拍攝時須注意的。
另外,咬字跟發音也很重要。林欽惠強調,台灣教師要有信心,不需要刻意學大陸人說話。「不要因為有台灣口音而故意捲舌,若沒有學得十成十,對方聽了反而會覺得彆扭。」
當然,有一些加分的項目得好好把握。例如擁有書法、茶道等才藝。陳紋慧提到,具備文化方面的才藝,如書法、太極拳、剪紙等,能一人當兩三人用,也是學校用人的考量。
最後,在美國萊斯大學(Rice University)教中文的蔡佩庭舉出幾個面試官最常考的問題:「為什麼選擇教華語做為職業?面對不同程度或年級的學生,教學重點有什麼不同?如果有機會開新課,會開什麼課?」
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統計,二○○四至二○○六年,赴海外教中文的志願者已超過三千四百位,光是二○○五年,培訓的海外教師就超過一萬四千名。面對中國大動作推廣中文教學,台灣教師有什麼優勢?
楊玉笙提到,一般來說,目前台灣教師在科技能力較占優勢,古文素養也比較高;此外,台灣教師的思想較開放,也較樂意與學生討論政治與國際議題。林欽惠也表示,包括隨機應變能力、對中國語言變體的認識,以及繁體字的書寫能力,都是台灣教師的優勢。
不過楊玉笙期盼,台灣政府能給予中文教學更多的支持,不但須致力改善國內的中文教學環境,給予教師應有的尊重與福利,也要重視師資的培養與輸出,否則很快就會喪失優勢。
參與國家安全語言計畫的美國馬里蘭大學教授楊建民,提出一個教育部可以加強的環節,因為美國的中文熱,中文教學、中國功夫的夏令營也越來越多,國內的中學其實可以多舉辦語言、文化結合的夏令營,透過交換學生的模式,將台灣推銷到海外。因為美國對於交換學生非常開放、普遍。只是,面對這場中文熱商機,台灣準備好了沒?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