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糖尿病是洗腎最大原因
腎臟在人體內扮演調節者的角色,負責過濾、排毒、代謝電解質等多元功能,但40歲以後,腎臟功能下滑,加上老年人患有三高等慢性病,血壓、血糖、血脂過高會破壞腎細胞,作為人體汙水處理廠的腎臟拚命過勞工作,機能持續下滑。
國內洗腎高峰位在65歲到75歲間,導致洗腎最大的原因是糖尿病,佔四成以上,血糖過高會造成血管病變,影響腎臟的血流量;其次是高血壓,血壓過高影響腎臟排泄廢物,另外,痛風患者和有家族腎臟病史者也是高危險群。
長期濫用止痛消炎藥,或標示不清的偏方也是洗腎原因,有人服用來路不明的黑藥丸導致胃出血和腎衰竭,檢驗發現黑藥丸有高達四倍的止痛藥成分。
二、慢性腎臟病分期
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偏偏腎臟病早期無症狀,難以察覺,等到出現症狀多半已是第三期,屬於中度腎衰竭,若此時沒有積極治療或限制攝取高磷食物等,恐進入末期腎衰竭,變成尿毒症,要洗腎或換腎。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 |
三、留意出現五症狀「泡、水、高、貧、倦」
建議應定期作身體檢查,並記住「泡、水、高、貧、倦」口訣及排尿狀況。所謂「泡」是泡沫尿,「水」是水腫,「高」就是高血壓,「貧」是貧血,「倦」是疲倦。特別注意泡沫尿是否為「蛋白尿」,可以在上完廁所後,回頭檢查尿液,若有蛋白尿的泡沫是不會快速消失,甚至沖掉後仍有泡沫存在。另外若尿液中有些許潛血,尿液偏黃,恐怕有「血尿」,建議民眾出現上述症狀需盡速至醫院檢查。
國內九成的腎臟病患者為慢性腎衰竭,也就是因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導致,長年累月破壞腎功能,很難靠洗腎洗回來。但若是急性腎衰竭患者,平日腎功能正常,突然因吃錯藥或感染導致腎傷害,可靠洗腎恢復功能。
四、疾病不可逆 飲食可助控制
慢性腎臟病雖然是不可逆的疾病,但若飲食控制得宜可延緩惡化,病患在進入第三期採「限磷、限鉀、限蛋白質」,若到了第五期末期腎衰竭者,需增加蛋白質補充因洗腎導致的營養流失,可以搭配專屬的腎臟病營養品,提供完整營養。若合併有糖尿病和高血壓者,也要注意「低鹽、低升糖指數」的飲食原則。
病患盡量攝取新鮮自然的食物,避免太多加工品,恐含有高磷添加劑傷腎。另外,蔬菜水果含有高鉀,建議將蔬菜汆燙,不要喝菜湯,一天1至2份水果,避免食用楊桃,降低鉀的攝取量。
五、一周運動兩天 延緩17%腎衰退
水分攝取也很關鍵,每日喝水量依照體重計算3%~4%,有代謝症候群、腎臟病、糖尿病者建議喝到4%幫助排毒,一次喝一杯200~250ml,分成6~8次喝完,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運動有助延緩慢性腎衰竭,曾有研究發現,一周運動兩天者,延緩17%腎臟衰退,運動四天者延緩惡化機會高達一半。建議每周至少運動五次,每次30分鐘以上,選擇緩和運動如騎腳踏車、快走,再搭配飲食控制,遠離洗腎命運。
文字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5/3576713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