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常認為,膽固醇高會導致腦中風,但很多患者明明膽固醇和常人一樣卻也腦中風。最新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中「L5」膽固醇才是腦中風元凶,恐誘發心血管疾病並傷及腦部。
台灣醫學會第109屆總會暨2016年台灣聯合醫學會學術演講會,今天邁入第2天,這篇研究論文獲得李鎮源教授醫學研究青年學者獎。
進行這項研究的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沈明毅今天表示,以往醫界認為「低密度膽固醇」屬於壞的膽固醇,會沉積在血管壁形成動脈硬化、誘發心血管疾病等,不過卻有不少患者明明體內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都不高,仍罹患急性腦中風。
沈明毅說,這次研究找來近40名急性腦中風患者,體內總膽固醇、三酸甘油脂及低密度膽固醇都和一般人差不多,但抽血檢驗卻發現, 患者急性腦中風48小時內,L5低密度膽固醇竟比一般人多出近40倍。
沈明毅解釋,研究發現,「低密度膽固醇」成分中有毒性高、低之分,其中L1至L4毒性較低,對人體影響不大,而毒性較高的L5才是心血管疾病元凶,因此患者即便低密度膽固醇量不高,只要L5濃度高,還是可能引起腦中風。
不只如此,小鼠實驗也發現,L5會透過受體LOX-1破壞內皮細胞,促進血小板活化凝集,是引起動脈粥狀硬化和血栓的元凶,且小鼠L5濃度越高,腦受損的面積就越高。
沈明毅說,研究成果未來可望用於腦中風檢測,透過檢驗體內L5濃度,判斷腦中風風險。
此外,沈明毅也提醒,有代謝症候群、高血脂與糖尿病,以及長期抽菸的人,體內的L5會明顯增加,因此若想預防腦中風,除了控制慢性病,平時也應少吃高油脂、油炸等食物,避免體內壞膽固醇增加,危害健康。
20161113 from:http://health.cna.com.tw/healthnews/20161114S003.aspx
2016年11月14日 星期一
2013年1月28日 星期一
肥胖全球化防治趁早
專家表示,肥胖已成為全球流行性疾病,未來20年內,全球可能有一半以上成人過重,專家呼籲不要只是怪民眾缺乏意志力,而要採取緊急行動。
醫療、營養和健康專家在世界經濟論壇(WEF)表示,全球肥胖危機越來越致命,要打擊這項危機,決策者必須拿出與過去對抗菸害相同的決心。
專家說,食物愈來愈不健康,我們的生活愈來愈傾向久坐,導致糖尿病、心臟疾病增加,每年已約有280萬成人死於這類疾病,往後可能更多,我們必須尋求遏止此類危機解答。
哥倫比亞大學梅爾曼公共衛生學院(MailmanSchoolofPublicHealth)院長佛里德
(LindaFried)在WEF肥胖問題研討會說,全球目前已有14億人口過重,人數預計會持續增加。
佛里德說:「未來20年,如果成長趨勢不變,全球將有50%至60%成年人口過重。」她說:「如果肥胖是一種傳染性疾病,我們可以稱這種疾病已引發大流行。它不是地區性的,而是全球性的,且快速增加、逐漸增強,符合流行性疾病的基本定義。」
專家說,解決肥胖危機的第一步是克服許多人對肥胖的自然反應─責怪民眾缺乏意志力,而不是造成肥胖的周遭因素。「全球過重或肥胖人口過去30年增加1倍。」「你無法說這是因為全球人口集體喪失意志力。」
心肌梗塞 逾5成在清晨
心肌梗塞猝逝,逾五成心肌梗塞發生在早晨,注意保暖並遠離危險因子。秋冬天氣寒冷,血管收縮是心肌梗塞好發的季節,若平常有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等問題,若又有抽菸、喝酒、熬夜、工作壓力問題都是高危險因子。
體重過重、不良生活習慣、暴飲暴食等都會增加心肌梗塞風險,廿五%患者是沒有症狀的突然昏倒,尤其是有糖尿病患者。
國人十大死因中心血管疾病僅次於癌症,心肌梗塞前會出現如胸悶、胸痛、冒汗、全身無力的症狀,有五十%到六十%的心肌梗塞發生在清晨,因此,民眾早晨起床應做好保暖的工作。
另外也要控制體重、養成運動習慣、正常良好生活作息、清淡且均衡飲食,避免太油膩、太鹹的食物,平時也要應定期量血壓,了解自我健康狀況,此外,定期健康檢查,戒除菸與酒,才能避免憾事發生。
2012年6月7日 星期四
膳食纖維的食物
膳食纖維指不能被人體消化的多醣類與木質素。以前所稱的纖維質指植物的粗纖維,它不溶於水,稱為不可溶性纖維。現在發現植物體內另有可溶性纖維成分,例如果膠、植物黏膠、藻膠,還有燕麥裡含量不少的β-葡聚糖等均是。
膳食纖維好處多多
(一)降低血液膽固醇,減少心臟疾病風險:
可溶性纖維在腸道吸收水分,形成的膠狀物質可以結合膽酸,降低膽酸吸收,因此也減少膽固醇吸收(膽固醇吸收需要膽酸協助),使血液總膽固醇、LDL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下降,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
(二)調解血糖濃度,減少糖尿病風險:
膠狀物質與腸道食糜中的醣類混合,減低了消化酵素對醣類的作用,降低葡萄糖在小腸的吸收的速度,如此可以穩定飯後血糖濃度,減少糖尿病風險。對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也有幫助。
(三)幫助腸道益生菌(probiotic)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腸道膠狀物質會改變大腸微生物群的種類與量,讓好菌增加、壞菌減少;並且在大腸讓細菌發酵,產生短鏈脂酸,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可溶性膳食纖維屬於益生素(prebiotic,指有利於益生菌生長的物質)纖維。
(四)緩解腹瀉、便秘:
蘋果含豐富果膠。將蘋果磨碎,其可溶性纖維在腸道裡吸收水分,可治療小兒腹瀉。洋菜由紅褐藻類提煉,有些商品稱作寒天。加水煮過的洋菜(例如洋菜凍、石花菜)飽含水分,使大腸內容物膨脹,增加大便量,刺激腸壁,引起便意,有助於緩解便秘。足夠量的粗纖維然也可以緩解便秘。
(五)預防肥胖與幫助減重:
膳食纖維,不論可溶性或不可溶性纖維,增加食物體積而不增加熱量、減緩胃排空的時間、提供飽足感的特性,有助於預防肥胖與減重。
膳食纖維的食物來源
膳食纖維存在植物性食物中。植物食品常常同時含有這兩種纖維,例如李子果肉、馬鈴薯含可溶性纖維,李子果皮、馬鈴薯皮則含不溶性纖維。
什麼是膳食纖維補充品?
膳食纖維補充品的內容包括燕麥、燕麥麩皮、洋車前子、酵母粉等。其所宣稱的健康利益包括改善腸胃異常(如腸激躁症、腹瀉、便秘、腹部不適等症狀)、降低血液膽固醇、減少結腸癌的風險、減肥等訴求。
膳食纖維擁有比較明確的健康利益。國內衛生署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膳食纖維產品如果具備如下條件與內容:市售包裝商品若含規定量之可溶性膳食纖維(例如一份產品含有1.7公克洋車前子可溶纖維,或者含燕麥β-葡聚醣達0.75公克者),則可在商品外包裝做健康宣稱:若同時攝取低飽和脂酸及膽固醇飲食時,本產品之可溶性纖維可能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包裝上只能標明「降低」疾病的「風險」,但不能寫「治療」或「預防」疾病。
膳食纖維補充品可能之副作用
容易便秘的人,除了多吃蔬菜、水果、全榖類,多喝水外,可以考慮適量使用纖維補充品,幫助排便。但不建議未遵醫囑擅自選用纖維補充品。因為有些人,例如老年人腸胃蠕動不良,腹內雖堆滿糞便卻排不出來,自以為是便秘,結果吃了大量纖維補充品,導致更嚴重便秘、腹部疼痛、甚至腸阻塞。有便秘、腹痛時應該先諮詢醫生。
吃纖維補充品宜循序漸進。假如原來的飲食纖維不多,突然吃入太多纖維補充品,可能有脹氣、胃抽筋、腹瀉的現象發生。最好慢慢增加,同一劑量維持幾天或數週。
纖維補充品可能影響藥物的正常作用,也會影響某些營養素例如鈣、鋅、鎂與維生素C等的吸收,應該小心使用纖維補充品。最好從食物攝取膳食纖維,以獲得所有營養素。
膳食纖維的建議量
衛生署建議一天攝取25公克膳食纖維。建議從天然食物攝取,一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至少6份全榖類食品,可以安全達到建議。飲食宜多選用豆類、燕麥、糙米、全麥麵包、根莖類、水果等,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
「植物性膠原蛋白」是錯誤的廣告
網路上看到有「植物性膠原蛋白」的廣告,其可能為膳食補充品。也許因為膠原蛋白與膳食纖維都有膠狀物質,膠原蛋白被宣傳為愛美商品,廠商搭此便車以招攬顧客。二者其實有天壤之別,膠原蛋白僅來自動物性食品,成分為蛋白質,消化後成為胺基酸,可以被小腸吸收;膳食纖維只植物性食品才有,成分為多醣類,但不被身體消化吸收。
膳食纖維好處多多
(一)降低血液膽固醇,減少心臟疾病風險:
可溶性纖維在腸道吸收水分,形成的膠狀物質可以結合膽酸,降低膽酸吸收,因此也減少膽固醇吸收(膽固醇吸收需要膽酸協助),使血液總膽固醇、LDL膽固醇(俗稱壞膽固醇)下降,降低心臟疾病的風險。
(二)調解血糖濃度,減少糖尿病風險:
膠狀物質與腸道食糜中的醣類混合,減低了消化酵素對醣類的作用,降低葡萄糖在小腸的吸收的速度,如此可以穩定飯後血糖濃度,減少糖尿病風險。對糖尿病人的血糖控制也有幫助。
(三)幫助腸道益生菌(probiotic)生長,降低大腸癌風險:
腸道膠狀物質會改變大腸微生物群的種類與量,讓好菌增加、壞菌減少;並且在大腸讓細菌發酵,產生短鏈脂酸,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可溶性膳食纖維屬於益生素(prebiotic,指有利於益生菌生長的物質)纖維。
(四)緩解腹瀉、便秘:
蘋果含豐富果膠。將蘋果磨碎,其可溶性纖維在腸道裡吸收水分,可治療小兒腹瀉。洋菜由紅褐藻類提煉,有些商品稱作寒天。加水煮過的洋菜(例如洋菜凍、石花菜)飽含水分,使大腸內容物膨脹,增加大便量,刺激腸壁,引起便意,有助於緩解便秘。足夠量的粗纖維然也可以緩解便秘。
(五)預防肥胖與幫助減重:
膳食纖維,不論可溶性或不可溶性纖維,增加食物體積而不增加熱量、減緩胃排空的時間、提供飽足感的特性,有助於預防肥胖與減重。
膳食纖維的食物來源
膳食纖維存在植物性食物中。植物食品常常同時含有這兩種纖維,例如李子果肉、馬鈴薯含可溶性纖維,李子果皮、馬鈴薯皮則含不溶性纖維。
什麼是膳食纖維補充品?
膳食纖維補充品的內容包括燕麥、燕麥麩皮、洋車前子、酵母粉等。其所宣稱的健康利益包括改善腸胃異常(如腸激躁症、腹瀉、便秘、腹部不適等症狀)、降低血液膽固醇、減少結腸癌的風險、減肥等訴求。
膳食纖維擁有比較明確的健康利益。國內衛生署及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批准,膳食纖維產品如果具備如下條件與內容:市售包裝商品若含規定量之可溶性膳食纖維(例如一份產品含有1.7公克洋車前子可溶纖維,或者含燕麥β-葡聚醣達0.75公克者),則可在商品外包裝做健康宣稱:若同時攝取低飽和脂酸及膽固醇飲食時,本產品之可溶性纖維可能降低心臟病的風險。包裝上只能標明「降低」疾病的「風險」,但不能寫「治療」或「預防」疾病。
膳食纖維補充品可能之副作用
容易便秘的人,除了多吃蔬菜、水果、全榖類,多喝水外,可以考慮適量使用纖維補充品,幫助排便。但不建議未遵醫囑擅自選用纖維補充品。因為有些人,例如老年人腸胃蠕動不良,腹內雖堆滿糞便卻排不出來,自以為是便秘,結果吃了大量纖維補充品,導致更嚴重便秘、腹部疼痛、甚至腸阻塞。有便秘、腹痛時應該先諮詢醫生。
吃纖維補充品宜循序漸進。假如原來的飲食纖維不多,突然吃入太多纖維補充品,可能有脹氣、胃抽筋、腹瀉的現象發生。最好慢慢增加,同一劑量維持幾天或數週。
纖維補充品可能影響藥物的正常作用,也會影響某些營養素例如鈣、鋅、鎂與維生素C等的吸收,應該小心使用纖維補充品。最好從食物攝取膳食纖維,以獲得所有營養素。
膳食纖維的建議量
衛生署建議一天攝取25公克膳食纖維。建議從天然食物攝取,一天至少攝取3份蔬菜、2份水果、至少6份全榖類食品,可以安全達到建議。飲食宜多選用豆類、燕麥、糙米、全麥麵包、根莖類、水果等,以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
「植物性膠原蛋白」是錯誤的廣告
網路上看到有「植物性膠原蛋白」的廣告,其可能為膳食補充品。也許因為膠原蛋白與膳食纖維都有膠狀物質,膠原蛋白被宣傳為愛美商品,廠商搭此便車以招攬顧客。二者其實有天壤之別,膠原蛋白僅來自動物性食品,成分為蛋白質,消化後成為胺基酸,可以被小腸吸收;膳食纖維只植物性食品才有,成分為多醣類,但不被身體消化吸收。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