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14日 星期三

公開「十大恐怖外食」,午餐別這樣搭!

你工作愈辛苦卻吃得愈糟糕嗎?甫發佈的一項調查分析顯示,國人常見的外食組合,其實埋藏傷肝危機,容易造成脂肪肝。上班族常有的不當飲食、不良作息、又菸又酒等「礙肝行為」,更使得自己精神不濟、容易疲倦、免疫力低落。

外食已是台灣普遍趨勢,一項針對台灣一千多位上班族的「礙肝大調查」發現,超過八成的人平均一天有一、兩餐以上會外食,而且工時愈長,外食的比例愈高。前新光醫院營養師程涵宇提醒,有些「恐怖外食」實在要少碰為妙。調查中依據成年男性一天一八○○大卡的熱量,將外食組合依油脂、糖、鹽量的多寡,排出十大恐怖外食。

第一名是漢堡+薯條(中)+可樂第二名是排骨便當+珍珠奶茶第三名是鍋貼+豆漿,都是高油、高糖的組合。因韓劇「來自星星的你」而爆紅的韓式炸雞+啤酒,也以高油名列第五大恐怖外食。另外,近來最夯的霜淇淋,油脂、糖量也都不低,中午一碗拉麵加上一支霜淇淋,就是第七大的恐怖外食的組合。(吃一支等於喝下2匙油!《康健》連鎖商店霜淇淋調查)

外食因為高油、高鹽、高糖以及許多食品添加物,不但會對心血管、腎臟造成負擔,其實許多人忽略了對肝臟造成的傷害。目前每2~3個國人中,就有一人有脂肪肝的問題。建議,外食族群一定要記得多吃膳食纖維(如蔬菜水果、豆類、五穀類、根莖類等),有助於排除吃進去的多餘脂肪。同時,三餐中至少有一餐要吃全穀類(例如糙米、紫米、燕麥、薏芢等)。多補充膳食纖維,可排除體內多餘的脂肪。有些食物藏著肉眼看不見的脂肪,例如百頁豆腐,製作過程中加了沙拉油,熱量是一般豆腐的兩、三倍,外食族點餐時要注意,別多吃了。

沒時間運動?13種越吃越瘦的食物

1.熱可可:生可可含有抗氧化劑,可有效降低壓力賀爾蒙「皮質醇」(cortisol),當人們長期處於壓力之下,會導致腹部脂肪堆積。根據美國康乃爾大學的研究,熱巧克力的抗氧化劑濃度是紅茶的5倍。此外,運動後喝杯熱可可,也可幫助肌肉迅速復原。熱可可也能美膚?6大SPF食物幫你美白!

2.甘藍菜:甘藍菜不僅卡路里低,而且富含維生素A和K,有助於新陳代謝,提升免疫系統。而且富含纖維的食物,可以促使身體減少從碳水化合物吸收卡路里。甘藍菜的妙用:讓上班族抗老又防癌。

3.飯前喝湯:飯前喝肉湯或蔬菜湯,可有效減少卡路里的攝取,因為喝湯會讓你有飽足感,導致食量減少。根據美國賓州的一項研究顯示,飯前喝湯的人,卡路里的攝取量平均降低20%。

4.咖啡:咖啡不僅能提振精神,它所含的抗氧化綠原酸(antioxidant  chlorogenic acid)可促進新陳代謝、燃燒脂肪,而且可減緩葡萄糖釋放到血液中,避免體重增加。科學證明:13個你應該要多喝咖啡的理由。

5.燉肉:肉類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你的身體必須先分解蛋白質,然後吸收。在分解的過程中,必定會消耗大量卡路里,而且肉類也會讓人不容易有飢餓感。

6.燕麥粥:燕麥粥含有豐富的纖維和蛋白質,可減少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同時又讓人有飽足感,可避免體重增加。吃燕麥能降膽固醇?破解膽固醇的五個迷思!

7.烘烤紅蘿蔔:紅蘿蔔含有水分和纖維,所以會有飽足感,烘烤過後的紅蘿蔔,內含的抗氧化劑是生蘿蔔的3倍,可促進減肥。

8.紅酒:葡萄皮含有白藜蘆醇(resveratrol)不僅對心臟有益,而且可抑制脂肪細胞的生成。此外,紅酒含有的丙酮酸鹽(calcium pyruvate)可加速新陳代謝,有效燃燒脂肪。

9.南瓜:南瓜富含β-胡蘿蔔素,可有效緩和壓力、抗發炎,抑制脂肪的堆積。

10.辣椒:辣椒素(capsaicin)可增加新陳代謝,促進脂肪的燃燒,避免體內脂肪的堆積。

11.雪蓮子:又名「鷹嘴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和纖維,不容易有飢餓感,可避免飲食過量;此外,它還含有對人體有益的不飽和脂肪,可減少腹部脂肪堆積。

12.烤馬鈴薯:白色蔬果,例如馬鈴薯,含有大蒜素(allicin),可以有效抗發炎,避免腹部脂肪堆積。

13.番薯:蕃薯含有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s)和抗氧化綠原酸,可減緩葡萄糖和胰島素的釋放,避免體重的增加。(吳凱琳編譯)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58585&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referral&utm_campaign=Facebook#sthash.Cs7KJ37n.dpuf

從小吃太鹹 當心孩子矮人一截

日前有研究指出,兒童血中的「鈉濃度」越高,身高越矮。研究發現,兒童對鈉的吸收比成人好,即使血液中的鈉濃度屬於正常,但隨著鈉的累積程度不同,對神經系統和腎臟等產生影響,甚至影響孩子的生長發育,鈉濃度上升會影響鈣質吸收,也就是說,納濃度越高,鈣質吸收越差。

研究學者強調,少吃鹽就等於「補鈣」,因此建議所有身高低於標準的孩童,應每半年接受身體檢查,若有發現血液中的鈉含量高於同齡兒童,就應該調整飲食、多喝水、預防營養不良問題等。學者特別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亞洲是高鹽分攝取地區中的第一位,原因在於亞洲人喜愛以醬油入菜、滷製品、醃製品,吃下這些食物等於吃下過量的鈉,建議每位成年人每日攝取鹽分不宜超過5克

吃下過多的鹽分,不只影響鈣質吸收,還會增加寶寶心臟、腎臟代謝的負擔,日後罹患高血壓的機率也大增。此外,寶寶免疫系統也會較差,容易感冒,研究指出,高鹽分會抑制呼吸道粘膜上皮細胞的增殖,因此攝取過的鹽分會使口腔唾液分泌減少,易使細菌和病毒停留在呼吸道,引起上呼吸道感染。

專家建議,1歲以上3歲以下的嬰幼兒每天僅需700mg鈉(相當於1.8g食用鹽),而6個月到1歲的寶寶只需要350mg,其實每天吃的食物、蔬果中就可攝取足夠的鈉,如配方奶、澱粉、綠色蔬菜、水果等。「1-3歲的孩子應少吃鹽,甚至不吃鹽」專家認為,讓寶寶養成清淡飲食的好習慣,可讓寶寶吃到食物原味、更健康、成長得更好,也可降低日後高血壓和心腦血管疾病的罹病率。

健康醫療網 http://www.healthnews.com.tw/readnews.php?id=23284

免除切骨之痛!微創髖關節置換 如同戴牙套?

人工髖關節手術發展至今已超過40 年了,隨著手術技術的進步,新的生醫材料的發明,髖關節置換手術早已是各大醫院常規的治療項目,並且大多數病患也都能夠得到相當良好的關節功能恢復,但還是有美中不足的地方,林口長庚紀念醫院關節重建骨科謝邦鑫醫師說,髖關節置換手術後,人工關節磨損及過多的骨骼流失,一直是個未能完全解決的問題。

傳統人工關節置換無論手術傷口如何微小,不論病患的骨骼品質如何,也不管罹患的關節疾病為何,一律必須將病患原本的股骨頭及部份的股骨頸切除。謝邦鑫說明,該治療策略很像是去看牙齒時,無論是輕微的蛀牙或是嚴重的牙周病,牙醫師一律將牙齒連根拔除,再將一顆新的金屬假牙植入牙床。

謝邦鑫表示,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正如同帶上一副牢固的牙套,不需切除骨骼組織。切除過多原本健康的骨骼組織不僅可惜,對於較年輕或活動力仍旺盛的病患而言,若日後人工關節出現問題而必須進行翻修手術時,骨骼缺損將會大大增加重建治療的困難度及手術的風險。謝邦鑫強調,表面置換髖關節不必使用電鋸切除病患的骨頭,僅須磨掉大約10公克上下的不正常軟骨組織即可進行。

表面置換術,並非每個人都合適

由於髖關節表面置換術最大程度的保留了病患原本正常的骨骼組織,因此又被稱為「真正的微創髖關節置換」。也正因為如此,已有非常多的文獻指出表面置換手術的恢復較傳統人工關節更為迅速,這些病患行走時的步態分析也幾乎接近自然的完美。

更重要的是,目前表面置換髖關節採用先進的金屬界面,其磨耗率遠低於傳統聚乙烯(塑膠)界面的1/100,與陶瓷人工關節的磨耗相當,但沒有陶瓷破裂或人工關節脫臼的風險。因此該手術特別適用於需要年輕、活動力旺盛、從事勞力工作或喜歡激烈運動的病患。

事實上,在亞洲地區已經有好幾位職業棒球運動員、跆拳道選手及自由車選手接受髖關節表面置換,而他們在手術後仍能活躍於自己的運動領域而有相當傑出的表現。

現代的表面置換系統不僅好用,而且耐用。謝邦鑫指出,根據最新的研究報告指出,接受表面置換手術的病患有99%的機會可以使用超過五年,有97%的機會使用超過10 年。然而此良好記錄必須建立於審慎選擇適當的病患上;對於嚴重骨質疏鬆的病患、腎臟功能受損、手術後2 年內計畫懷孕生產之婦女、曾有金屬離子過敏史或任何原因造成相當程度髖關節骨骼缺損者並不適用此項手術。

另外,由於表面置換手術操作較為困難,精確度要求遠較傳統切除式人工關節為高,因此需要由曾接受過相關訓練經驗豐富的醫師執行才有可能取得良好的臨床成果。


術後當日可下床,康復迅速

林口長庚醫學中心每年進行超過1,000例各式人工髖關節手術,為全台灣經驗最豐富的團隊、也是台灣第一個引進髖關節表面罝換手術的團隊。

長庚自從2006年與美國同步實施髖關節表面罝換術以來,過去七年來已成功治療數百位病患,幫助他們重新恢復行動自如的關節功能。

配合林口長庚醫學中心關節重建骨科近年研發的無痛手術技術,絕大數病友的康復迅速且舒適。超過九成的病患完全不需使用任何止痛針劑,手術當日即可下床活動,關節彎曲、伸展及旋轉角度完全不受限制,術後48小時內出院回家成為常規。

這項已臻成熟的關節置換手術在台灣有健保給付,然而人工關節的材料部分則必須自費負擔。對於沒有台灣健保身份的病患而言,所有的醫療費用大約6,000-10,000美元,約為北美地區的二分之一。

欣健康,2月17日, 2014。http://solomo.xinmedia.com/health/8949-Orthopedic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