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9日 星期二

基因检测临床应用领域市场分析

 2019-02-27 11:16

基因检测技术可用于医疗健康、农业育种、司法鉴定等多个行业,其中,最受关注的是医疗健康行业的临床应用。在《医健产业数据观系列 | 基因检测临床应用领域市场分析(上)》一文中,我们详细介绍了基因检测在医疗领域的临床应用,并对基因检测的全球与中国市场规模进行了估测分析。接下来,本文将对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领域的几个重点细分市场情况展开进一步分析。

基因检测在临床应用领域的几个重点细分市场规模预计2022年合计达到550亿元。其中,无创产前筛查(NIPT)是基因检测最为成熟的临床应用,处于市场渗透率快速增长的阶段,未来市场规模可达百亿元,但被龙头企业占据绝大部分份额;胚胎检测(PGD/PGS)尤其是胚胎移植前遗传学筛查(PGS)市场增长速度较快,潜在增长空间巨大。个体化用药尤其是癌症药物伴随诊断市场初步成熟,处于较快增长阶段,未来国内市场可达百亿。用于癌症患者病情监测(治疗预后、复发监控)与早期筛查的基因检测(包括液体活检)是更大的百亿级市场,预计2022年皆有望达到120~150亿元的市场规模。遗传病筛查与诊断方面易成规模的主要是单基因遗传病检测,市场容量百亿级,市场规模预计在2022年达到75亿元。

生殖健康服务领域基因检测市场分析

1、无创产前诊断与筛查(NIPT)

(1)市场竞争格局

新生儿缺陷是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的问题,以我国为例,每年新生儿人数1600万人,出生缺陷发生率为5.6%,每年出生的缺陷新生儿约90万人,带来的社会总成本超过1000亿元。无创产前诊断与筛查(NIPT)是最早得到临床应用、推广的基因检测方法,华大基因和贝瑞基因已占该应用领域国内市场近70%份额,市场格局已基本稳定。两家头部企业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继续保持领先,后进入者很难再有机会改变市场格局。

NIPT市场渗透率还有较大提升空间,自2016年卫生部门取消NIPT试点后,NIPT价格也迅速降低,目前各地价格大致在1000元-2000元之间,深圳市将NIPT纳入医保目录,可见该领域已逐渐走向普及应用,竞争日趋激烈。

(2)市场规模估测

据统计,2016年,我国共有1846万新生儿出生,其中大约有276万高龄高危产妇,1570万普通产妇。2016年我国高龄产妇无创产前基因测序渗透率约为20%,非高龄产妇无创产前基因测序渗透率约为6%,估算2016年我国无创产前基因测序市场规模约为29.54亿元。2018年产前基因检测市场规模约为56亿元,随着基因检测价格降低与用户教育提升,当整体市场渗透率达到40%,市场规模将达百亿元。以覆盖人群1760万、渗透率40%、单价1400元计算,预计2020年国内无创产前检测的市场规模为98.56亿元,2020-2022年由于技术进步,市场渗透接近饱和且竞争加剧,有可能增长率放缓至10%以下,预计2022年可达到112.2亿元,2015-2022年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29.66%。

2、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与筛查(PGD/PGS)

PGS/PGD是第三代辅助生殖的核心技术服务,其中PGS(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比PGD(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的适用人群更广,是第三代辅助生殖基因检测服务的主要增量市场。

(1)市场规模估测

2016年中国辅助生殖服务市场约180亿元,到2022年预计将达到387亿元。辅助生殖中心目前的收入结构中,胚胎检测大约占到20%,即用于辅助生殖的胚胎检测市场容量2016年约为36亿,预计2020年增长至77.4亿元。由于目前市场上存在较多的一代、二代辅助生殖技术服务并未完全采用PGS/PGD,PGS/PGD的实际市场规模应该更小,但处于较快增长态势。假设2022年PGS/PGD服务在胚胎检测服务市场中占比为75%,则基因检测应用于PGS/PGD服务的市场规模在2022年有望达到58亿元,2016-2022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66%。

(2)市场容量估算

据估计,试管婴儿有千亿美元的市场。国内每年出生的婴儿数量约为1600万,按12.5%~15%的不孕不育发病率计算,理论上每年应该还有200万~240万的婴儿因为不孕不育无法降生。假设这部分婴儿的父母中的60%选择试管婴儿手术,则每年进行试管婴儿手术的夫妇为120万~144万对。由于国内试管婴儿平均成功率不足30%,假设每对夫妇平均进行2.4次试管婴儿手术,按平均每周期PGS/PGD收费2500元计算,则潜在市场规模达80亿元。

肿瘤诊疗临床应用领域基因检测市场分析

基因检测在肿瘤诊疗方面临床应用主要有四大细分领域,按照发展成熟程度依次为:个体化用药诊断(确诊患者分子分型,包括用药伴随诊断与补充诊断);肿瘤患者病情监测(确诊癌症患者的治疗预后、复发监控);肿瘤/癌症早期诊断(疑似癌症患者辅助诊断、高危人群早期筛查);肿瘤易感基因检测(健康人群、高危人群的患癌风险评估)。

预计2022年肿瘤基因检测市场规模高达约300亿元RMB。测算依据如下:①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发布数据,2015年中国新增癌症患者429万,死亡患者286万,我国5年内诊断为癌症且仍存活的病例数约为749万,预计2017年存量肿瘤患者接近1300万人,②假设2022年存量肿瘤患者增长至1800万人,随着基因检测技术发展及肿瘤个体化用药的爆发,预计2025年肿瘤基因检测在肿瘤患者中渗透率达30%-40%。③目前我国市场上肿瘤基因检测的价格区间大致在3000到10000元,考虑到基因测序价格不断下降以及有望进入医保等因素,预计2022年肿瘤基因检测价格区间降至2000-6000元。④预计2022年我国肿瘤基因测序市场规模将达到128-480亿元,取中位数约为304亿元。

1、肿瘤用药指导(伴随诊断)

肿瘤用药指导(伴随诊断)是目前基因检测在肿瘤领域较为成熟的应用,国内伴随诊断市场随着相关试剂盒产品获批正迎来爆发期。

(1)市场规模预测

在美国,靶向药在肿瘤患者用药结构中占比超过50%,而中国目前约为10%-20%,抗癌药物尤其是靶向药物的伴随诊断市场增长空间仍然较大。未来,预计400万新增肿瘤患者中约30%能从基因检测用药指导中获益,即每年检测超过100万人次。由于肿瘤患者常见耐药和复发情况,假设患者每年做两次基因检测(市场上肿瘤基因检测产品价格大概在7000元-20000元之间,均价10000元),则未来肿瘤基因检测在用药指导方面的潜在市场规模可达100亿元,不过可能需要3~5年才能逐渐达到。预计基因检测用于肿瘤用药指导或抗癌药物伴随诊断的市场规模将从2016年的12亿元增长至2022年的60亿元,2016-2022年期间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0.77%,增速高于全球平均水平。

(2)市场竞争格局

肿瘤基因检测市场格局仍未稳定,绝大多数肿瘤基因检测公司的主要业务集中于用药指导,该市场产品差异化程度还不明显。预计随着NGS肿瘤基因检测高通量试剂盒陆续获批,及更多靶向药包括PD-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的上市,该领域市场竞争格局将更为清晰,企业竞争也将走向差异化。肿瘤靶向用药基因检测行业分散,涉足企业繁多,头部企业占据竞争优势。目前具有较大规模的企业包括A股上市公司华大基因、艾德生物,以及一级市场的燃石医学、世和基因、吉因加、领星生物、思路迪等。 肿瘤免疫基因检测拥有较高壁垒,较强的核心技术是企业竞争力的关键。肿瘤免疫基因检测尚处于发展早期,存在较多技术问题。现有研究发现,PD-L1表达量、肿瘤突变负荷(TMB)、微卫星不稳定性(MSI)、新生抗原(neoantigen)等生物标志物与肿瘤免疫治疗效果具有较强相关性,但是其临床应用仍有较多挑战,生物标志物的预测和鉴定技术非常复杂,并且很难得到较高准确率。因此拥有较强核心技术的企业方能在此领域脱颖而出。

2、癌症患者病情监测(治疗预后、复发监控)

基因检测用于癌症患者病情检测(治疗预后和复发监控)的市场巨大,市场渗透率将随临床应用成熟与检测价格下降而快速增加。

近年来,我国诊断为癌症且5年内存活的患者人数为749万人,假定其中约2/3的肿瘤患者即至少500万人适合使用基因检测(含液体活检)技术用于病情监测,仅以已确诊的存量肿瘤患者为例,假设至2022年,中国这500万确诊肿瘤患者中约40%平均做一次基因检测用于病情监测(治疗预后与复发监控),以单次检测价格为4000-8000元计,保守估算2022年用于病情监测的基因检测市场容量将达到80亿-160亿元,若取单次检测价格的中位数6000元,则2022年该市场规模约为120亿元,因此肿瘤基因检测用于病情监测的市场高达百亿级。假设适用患者人数不变,2016年-2022年期间该市场渗透率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8%,单次检测平均价格每年下降500元,则2016年-2022年期间用于病情监测的肿瘤基因检测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32%。

3、肿瘤/癌症早期诊断(高危人群早期筛查,疑似癌症患者的辅助诊断)

由于中国中老年群体人数众多,基因检测用于癌症早期筛查的市场潜力巨大,渗透率将随着液体活检技术成熟与推广逐步提升。

市场规模估测

在中国,癌症的发生和年龄、环境非常相关。我国45岁以上中老年群体约5亿人,假设其中约50%即2.5亿人为潜在消费人群,癌症早筛渗透率为2%到15%,如果最终使用肿瘤早筛产品的单次检测平均价格是2000元RMB,那么市场规模就是百亿到千亿元RMB量级。基于基因检测的液体活检有望成为癌症早筛的未来主流技术,预计国内癌症早筛市场为100~750亿元RMB,该市场需要5~15年逐渐培育成熟。


假设中国高龄人群中约2.5亿人为潜在消费人群数量不变,2022年癌症早筛基因检测服务的市场渗透率有望达到2.5%,肿瘤早筛产品的单次检测平均价格是2000元RMB,则2022年癌症早筛基因检测市场规模约为125亿元RMB。2016年-2022年期间该市场渗透率的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单次检测平均价格在2016年为4500元RMB,且此后每年下降500元至2000元RMB,则2016年-2022年期间用于病情监测的肿瘤基因检测市场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49.3%。

单基因遗传病基因检测市场分析

遗传病相关基因检测市场主要集中在单基因遗传病的基因检测,新婚夫妇的单基因遗传病携带情况筛查对于遗传疾病的防治最为关键。

(1)市场容量预测

目前的单基因遗传病检测产品主要为成人及儿童服务。从预防单基因遗传病的角度上讲,新婚夫妇的单基因遗传病携带情况筛查对于单基因遗传病的防治最为关键。让待孕的新婚夫妇了解到单基因遗传病的危害,并为其提供可靠的单基因遗传病服务,可能会构成单基因遗传病检测的最大一片市场。

另外新生儿也是单基因遗传疾病检测的一大对象,新生儿基因检测大多包括常见的单基因遗传性疾病,如地中海贫血、罕见病、新生儿耳聋等。但这些遗传性疾病中的大多数尚无成熟的治疗手段,仅个别病种可提前干预,故新生儿基因检测属于非刚需产品。 随着基因检测的普及,新生儿基因检测最可能在疑似患有罕见病的婴幼儿中应用。

(2)市场规模估测

根据近年来卫生部发布的统计公报,我国每年办理结婚登记数量保持在1000万对左右,有约2000万人应进行婚前检查。目前市场上单基因遗传病检测产品的价格约2500元,以产品最大渗透率为20%计,估计单基因遗传病检测潜在市场容量在100亿元RMB左右。假设市场渗透率从2016年的0.5%增长至2022年的15%,综合考虑单基因遗传病检测范围逐年增加与其成本价格下降的因素,期间单次基因检测价格基本不变,则单基因遗传病检测市场规模有望从2016年的2.5亿元快速增长至2022年的7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76.3%。

总结

基因检测是迈向精准医疗的重要基础,其临床应用的重点细分市场主要包括生殖健康检测、肿瘤基因检测、遗传病检测、病原体检测等应用市场,根据2022年市场规模估测可知,其中值得关注的增量市场由大到小依次为:癌症早期筛查、肿瘤患者病情检测、无创产前诊断与筛查(NIPT)、单基因遗传病检测、肿瘤用药伴随诊断、PGS/PGD,且此6大重点细分市场在预测期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均保持较高水平,其中肿瘤基因检测或将成为数百亿级市场,肿瘤用药伴随诊断率先普及,癌症病情监测与癌症早期筛查有望成为最大的蓝海市场。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文涉及的市场规模/增长率估测本质是以确定性要素对不确定性进行推断,相关市场的增长驱动因素主要包括目标用户人群数量、基因检测市场价格、市场渗透率,本文估测方法多采用在事实数据基础上,考虑我国相关政策变化、供求关系演变、技术进步等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影响,适当假设并量化估算相应结果数量级,仅供参考。(生物谷http://news.bioon.com/article/6734381.html)

2019年3月15日 星期五

自律神經失調不算是病

許多的開業醫師會在廣告看板上打出自律神經失調,甚至標榜自己專治「自律神經失調」,然後,建議病人先接受自律神經檢測,每次收費400元到1500元不等,其實,這個由心臟科醫師發現「自律神經檢查」的正式名稱是「心律變異」(heart rate variability),簡稱HRV

記錄幾分鐘的心律HRV的數據做運算後,產生一些數據來推估交感、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性,真的能了解複雜的自律神經系統?然後,醫師會拿著一張五花八門看似很專業的檢驗報告,很有耐心地分析你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不平衡,甚至有病患跟我說:「講得好準,跟算命一樣!」

事實上,曾經有一個推銷自律神經檢測儀業務代表,指著其中某個圖,向我吹噓如果累積多一點個案,「可以將人格分析的很準,病人會很服你喔!」

我自己怎麼看這種亂象呢?首先,我必須說如果只想調整交感及副交感神經的平衡,那不免陷入神經失衡的迷思, 除了憂鬱(症)外,大概沒有哪個醫學專業名詞像自律神經失調如此遭到濫用,包括病患或醫師,妙的是自律神經失調根本不是一個診斷病名,充其量那是一種現象,或一群症狀,它也沒有標準的治療準則,因而,不管病因、症狀、治療都是複雜而多變的。

醫師可能沒向病患說明,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的運作是動態的,上次檢查出交感神經太強,這次反而是副交感神經太旺,更貼近的事實是,大多數的醫師只在初診做一次就判定病患是交感或副交感神經太強,這是極不負責的做法!臨床上,自律神經檢測當「參考」就好,有經驗的醫師判斷才是最準確的。

到底什麼是「自律神經」?


人體內不受大腦意識直接控制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組成。交感神經負責興奮、代謝、戰鬥,而副交感神經負責抑制、儲存、修養等功能,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會不斷地自主調控,以維持適當的平衡。

平常不為意識所知覺的自律神經系統調節控制我們的器官,包括分泌腺、心、肺、胃、腸等等,其運作除非經過特殊訓練,當然也不受我們控制。

當自律神經的活性下降,無法調節時,便稱之為自律神經失調,受自律神經調控的各個器官也會開始出現症狀。失調的自律神經就如同失去平衡的翹翹板,有可能是交感神經過度興奮,也有可能是副交感神經功能衰退。

各種身心疾病都可能導致自律神經失調,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憂鬱症、焦慮症等等,壓力與不健康的生活習慣也是引發自律神經失調重要因素。

自律神經失調有什麼症狀?


自律神經遍佈身體各個器官,因此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千變萬化。

頭暈、頭痛、口乾舌燥、心悸、容易冒汗、胸悶、噁心、肌肉緊繃、肩頸痠痛、呼吸困難、喉嚨異物感、手抖、四肢麻痺、胃脹、打嗝、便秘或腹瀉、失眠、頻尿等等,只要身體檢查沒有發現具體的病因(例如心電圖及心臟超音波檢查正常),都可能是自律神經失調所造成的。

自律神經失調不僅僅是疾病的症狀,也是許多潛藏疾病的徵兆。研究顯示,自律神經失調與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機率及死亡率息息相關。

如何改善自律神經功能


一、規律作息,改善失眠

自律神經失調會引發失眠,失眠也會繼續惡化自律神經的失衡。

二、有氧運動,接觸陽光

持續緩和的運動(慢跑、游泳、騎單車、瑜珈...)可提升HRV。避免在日落之後運動,除了會影響睡眠外,也會減少接觸陽光的機會。天然的陽光除了促進維生素D合成外,也能改善情緒。

三、均衡飲食,七彩蔬果

攝食不同顏色的蔬果,可以廣泛補充各種維生素。綠葉蔬菜(菠菜、甘藍collards)富含維生素C、葉酸、類胡蘿蔔素catotenoid、ALA,能提升副交感神經活性。

四、放鬆技巧,內觀冥想

學習腹式呼吸(從每分鐘呼吸次數12次,逐漸練習至6次)、肌肉放鬆技巧,進一步可參與內觀課程。

五、營養補充

增加omega-3的攝取,可以提升HRV,增進副交感神經活性,降低基礎心跳(resting heart rate)。

六、釋放內外壓力

內在或外在的壓力會啟動一連串的壓力反應,導致自律神經失調。透過自己喜愛的方式釋放外在壓力,如旅行、閱讀、聆聽音樂、舞蹈等等。藉由自我沉澱,理解自我,接受自我,平撫內在的張力。研究發現,欣賞大自然風景可以改善自律神經功能。

七、發掘潛在身心問題

自律神經失調是許多身心疾病的症狀,尤其對於不擅於或不習慣表達情緒的人,自律神經失調往往會替代焦慮或憂鬱表現出來。除了一般改善自律神經的非藥物途徑外,對於潛在的身心疾病,合併適當正確的藥物,調節神經內分泌,才能達到最大的功效。

八、針灸調理

針灸有助調節自律神經功能,改善失眠。體內經絡是氣運行的通道,當氣堵塞,中醫會從經絡下手,透過外力,如針灸穴位、按摩經絡、中藥、運動、音樂療法;或藉助內力,如意志鍛鍊、情緒轉移,可有效改變氣在各經絡的分布,把氣調回平衡狀態,調養臟腑,自然趕走壞情緒。

找出正確病因,切記不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一個人同時生幾個病以上的機率真的不高,而且治標不治本的治療,本身就是一種醫療浪費。

千萬不要太相信標榜自律神經的名醫,他可能讓隱藏在這些自律神經症狀下疾病惡化,最終讓你的自律神經更失調!

原文作者:林耕新 ; 引用自https://www.storm.mg/lifestyle/387303

2019年1月7日 星期一

透過飲食與運動延緩腎臟惡化

年紀大腎功能逐漸衰退,最令人害怕的就是洗腎,一星期三次躺在床上洗腎,一洗就是一輩子,據統計台灣洗腎人口突破八萬人次,健保年支出近四百億元,建議透過營養和生活習慣改變,可以減緩惡化。

一、糖尿病是洗腎最大原因

腎臟在人體內扮演調節者的角色,負責過濾、排毒、代謝電解質等多元功能,但40歲以後,腎臟功能下滑,加上老年人患有三高等慢性病,血壓、血糖、血脂過高會破壞腎細胞,作為人體汙水處理廠的腎臟拚命過勞工作,機能持續下滑。

國內洗腎高峰位在65歲到75歲間,導致洗腎最大的原因是糖尿病,佔四成以上,血糖過高會造成血管病變,影響腎臟的血流量;其次是高血壓,血壓過高影響腎臟排泄廢物,另外,痛風患者和有家族腎臟病史者也是高危險群。

長期濫用止痛消炎藥,或標示不清的偏方也是洗腎原因,有人服用來路不明的黑藥丸導致胃出血和腎衰竭,檢驗發現黑藥丸有高達四倍的止痛藥成分。

二、慢性腎臟病分期

慢性腎臟病可分為五期,偏偏腎臟病早期無症狀,難以察覺,等到出現症狀多半已是第三期,屬於中度腎衰竭,若此時沒有積極治療或限制攝取高磷食物等,恐進入末期腎衰竭,變成尿毒症,要洗腎或換腎。

資料來源:衛福部國健署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

三、留意出現五症狀「泡、水、高、貧、倦」

建議應定期作身體檢查,並記住「泡、水、高、貧、倦」口訣及排尿狀況。所謂「泡」是泡沫尿,「水」是水腫,「高」就是高血壓,「貧」是貧血,「倦」是疲倦。特別注意泡沫尿是否為「蛋白尿」,可以在上完廁所後,回頭檢查尿液,若有蛋白尿的泡沫是不會快速消失,甚至沖掉後仍有泡沫存在。另外若尿液中有些許潛血,尿液偏黃,恐怕有「血尿」,建議民眾出現上述症狀需盡速至醫院檢查。

國內九成的腎臟病患者為慢性腎衰竭,也就是因糖尿病、高血壓等疾病導致,長年累月破壞腎功能,很難靠洗腎洗回來。但若是急性腎衰竭患者,平日腎功能正常,突然因吃錯藥或感染導致腎傷害,可靠洗腎恢復功能。

四、疾病不可逆 飲食可助控制

慢性腎臟病雖然是不可逆的疾病,但若飲食控制得宜可延緩惡化,病患在進入第三期採「限磷、限鉀、限蛋白質」,若到了第五期末期腎衰竭者,需增加蛋白質補充因洗腎導致的營養流失,可以搭配專屬的腎臟病營養品,提供完整營養。若合併有糖尿病和高血壓者,也要注意「低鹽、低升糖指數」的飲食原則。

病患盡量攝取新鮮自然的食物,避免太多加工品,恐含有高磷添加劑傷腎。另外,蔬菜水果含有高鉀,建議將蔬菜汆燙,不要喝菜湯,一天1至2份水果,避免食用楊桃,降低鉀的攝取量。

五、一周運動兩天 延緩17%腎衰退

水分攝取也很關鍵,每日喝水量依照體重計算3%~4%,有代謝症候群、腎臟病、糖尿病者建議喝到4%幫助排毒,一次喝一杯200~250ml,分成6~8次喝完,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運動有助延緩慢性腎衰竭,曾有研究發現,一周運動兩天者,延緩17%腎臟衰退,運動四天者延緩惡化機會高達一半。建議每周至少運動五次,每次30分鐘以上,選擇緩和運動如騎腳踏車、快走,再搭配飲食控制,遠離洗腎命運。

文字來源:https://health.udn.com/health/story/5975/3576713

2018年11月15日 星期四

北歐飲食可以降低心肌梗死


幾十年來,地中海飲食一直是健康飲食的焦點,因為它與降低非傳染性疾病的風險有關。
2017年丹麥癌症協會研究中心研究健康的北歐食物指數是否與中年丹麥人心肌梗死(MI)風險降低有關。該研究分析了1993年至1997年間招募的57,053名年齡在50-64歲的男性和女性。健康的北歐食品指數包括先驗選擇的健康北歐食品(魚、捲心菜、黑麥麵包、燕麥片、蘋果和梨以及根莖類蔬菜)。

研究結果表明健康的北歐飲食與中年丹麥人的MI風險降低有關,這表明北歐飲食應該被考慮用於促進冠狀動脈健康的飲食改變。(Gunge et al.,2017)可見北歐飲食可以促進冠狀動脈的健康,值得推廣。蘇裕盛中醫師建議,國人可以多吃魚、根莖類蔬菜、燕麥與蘋果等相關國產食品一樣可以達到促進動脈健康的目的。

每天吃一顆雞蛋的迷失

每天一顆蛋是不是擔心膽固醇過高,病人常常問蘇醫師說吃太多雞蛋擔心負擔過重?蘇裕盛醫師找出相關文獻來說明化解疑慮。2016年美國康涅狄格大學營養科學系研究與燕麥片的早餐相比,每天吃一個雞蛋改善炎症(AST和TNF-α),而不會增加糖尿病患者的其他心臟代謝風險因素。因為雞蛋對T2DM中的脂蛋白或葡萄糖代謝沒有任何不利影響。相反,在這種以慢性低度炎症為特徵的人群中,吃雞蛋減少了AST和TNF-α。2017年1月康涅狄格大學營養科學系Missimer A研究指出,與燕麥片早餐相比每天兩個雞蛋不會對與CVD(LDL/HDL比率)風險相關的生物標誌物產生不利影響,但在年輕健康人群中會增加全天的飽腹感。可見雞蛋是可以天天食用的,不要過於擔心。

(資料來源https://www.mdpi.com/2072-6643/7/5/3449;https://www.mdpi.com/2072-6643/9/2/89)

2018年5月20日 星期日

大腦科學成為顯學時間到來

中國「腦計畫」經過三年多醞釀,已做為重大科技項目被列入十三五規劃;2015 年中國科學家就對腦科學與類腦研究在中國「一體兩翼」的部署達成初步共識,其中,一體是以闡釋人類認知的神經基礎(認識腦)為主體和核心;兩翼則是指腦重大疾病的研究及透過計算和系統類比推進人工智慧(AI)的研究。

人工智慧是當前最夯的話題和最具潛力和未來性的產業。對於人工智慧(AI)的基本定義,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展人類智慧的理論、方法,其本質就是通過電腦邏輯語言對人的意識、思維資訊進行類比的過程。要想發展AI技術,就要先深入瞭解人的大腦,因此,腦科學研究,也成為世界大國必爭的科技新戰場。腦科學研究的應用主要在兩大領域,一是腦疾病的診斷和治療;另一大應用就是「類腦智慧」,也就是時下資本圈很夯的人工智慧。

中國中科院 2012 年啟動腦功能聯結圖譜專案,研究各個層次下腦的神經環路、神經網路和神經聯結圖譜,有助人們了解大腦工作的機理,為類腦智慧或者人工智慧帶來啟發。2013年可說是腦科學領域最重要的一年,2013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歐巴馬啟動「大腦基金計畫」,該計畫將歷時10年,分兩階段,前五年著重開發探知大腦的新技術,如功能性核磁共振、電子或光學探針、功能性納米粒子、合成生物學技術;後五年力爭用新技術實現腦科學的新發現,包括繪製堪比人類基因圖譜的「人類大腦動態圖」。

而在美國宣布啟動「大腦基金計畫」前,歐盟已於2013年1月啟動「人類大腦計畫」,將在未來10年投入10億歐元。歐盟的「人腦計畫」研究重點,目標在於利用電腦科技運算、類比等理解和模擬人腦。美國與歐盟的「腦計畫」投資總規模預期分別為 60 億美元和 10 億歐元(約 12 億美元),期限都長達 10 年。2013 年以來,美國與歐盟均啟動了面向未來的「腦計畫」,以期佔得先機。美國的「腦計畫」致力於利用新的技術手段描繪人腦活動圖譜,以探索大腦工作機制;歐盟的「腦計畫」則希望藉助資訊與通訊技術(ICT),構建系統生成、分析、整合、類比資料的研究平台,進而推動人腦科學研究加速發展。

大陸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日前透露,「中國腦計畫(腦科學研究計畫)大陸2014年將「腦計畫」列入國家重點科研項目,並已寫入「十三五」規劃。將於2017年底推出,投資規模與美國相當,美國「腦計畫」總投資約六十億美元。中國大陸的「腦計畫」的投資規模將與美國「腦計畫」相當,但具體細節尚未敲定,大陸政府將會投入巨資,民營資本也可望參與,等計畫推出後,研發成果的推進和轉化也會加速。

「腦科學研究,在時間上太重要了!」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院長馬蘭接受新華網訪問時說,目前腦科學發展正處於重要的跨越時期。歐巴馬在宣布「腦計畫」時曾直言,「現在是太空競賽以來,美國的研發水平達到新高度的時候了」。

歐美紛投入腦科學研究,大陸也躍躍欲試,由大陸科技部、國家自然基金委主導的「腦科學計劃」,經過二年討論及論證後,於2015年年初向主管部門提交,然啟動時間一再推遲。近日,大陸「中科院」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蒲慕明向媒體透露,「中國腦計畫」將於2017年底推出,投資規模將與美國相當,美國「腦計劃」總投資約60億美元,大陸媒體樂觀地稱「人工智慧的春天要來了」。

「中國腦計劃」名稱為「腦科學與類腦科學研究」(Brain Science and Brain-Like Intelligence Technology,簡稱「中國腦計畫」)。該計畫有兩個研究方向:以探索大腦秘密、攻克大腦疾病為導向的腦科學研究,以及以建立和發展人工智慧技術為導向的類腦研究。復旦大學腦科學研究院學術委員會主任楊雄里表示,腦科學研究成果以及腦科學未來的應用,已引起科學界乃至大眾的關注。唯有對大腦的運作機制有更深刻的認識,才能推動各相關學科領域的發展。例如,科學家對於包括阿茲海默症、帕金森、精神分裂、憂鬱、藥物成癮以及中樞神經系統損傷等疾病的病因、發病機制的形成等,仍沒有清晰認識。

據指出,「中國腦計畫」主要解決大腦三個層面的認知問題:一、大腦對外界環境的感官認知,即探究人類對外界環境的感知,如人的注意力、學習、記憶以及決策制定等;二、對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自我意識的認知,通過動物模型研究人類以及非人靈長類的自我意識、同情心以及意識的形成;三、對語言的認知,探究語法以及廣泛的句式結構,用以研究人工智慧技術。

目前,大陸正在這領域急起直追,北京和上海均已啟動「腦科學與類腦智慧」地區性計畫,資助相關研究項目;大陸的企業,諸如百度、科大訊飛等,也於2014年開始推出各自的人工智慧腦計畫。

蘇醫師養胃護胃與保胃的養生筆記

在減肥減重的人,常以為要少量多餐? 針灸醫師蘇裕盛認為,少量多餐反而會造成胃酸持續分泌,讓胃沒有休息時間,維持胃酸適量才是重點。少量多餐能真正減少胃的負擔嗎?蘇醫師表示這其實因人而異,若是血糖有問題的人,切記要定時定量,隨興而吃,易導致食物與藥物無法產生協同作用,易致血糖波動過大,反而傷了身體。

吃水果也看時機,看種類? 大多水果最好在飯前吃,有助於維生素和礦物質吸收。但是木瓜、鳳梨和奇異果等含高效素的水果,則是適合飯後吃,總之,切勿吃太飽又吃水果,容易導致胃酸過多而逆流。其中,奇異果不同於其它水果,它富含寬廣的營養成分,含有多種人體必需的氨基酸及人體高效抗氧化劑。有助於提高免疫力,治療壞血病、腹瀉、呼吸道感染、泌尿系感染、肝臟疾病及貧血,改善視力,強健牙齒,降血糖,降膽固醇,降血壓,加強心臟功能等功能,值得常用。

還有喝牛奶過量也會導致胃酸分泌增加,更不可以空腹喝牛奶,超過一公升容易傷胃,過量常增加30%以上的分泌與負擔,真的要留心與注意。蘇裕盛醫師建議,晚餐最晚在7點以前用餐完畢,之後就不要進食了,更遑論吃消夜與任何零食,要徹底讓胃休息12小時以上,這才是養胃、護胃、保胃的養生訣竅,只要養成正確的飲食習慣,健康隨之而來,因胃食道因胃食道逆流而失眠地症狀也可以獲得大大改善,人要不瘦也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