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7日 星期日

聖保羅之約--巴西復健醫師訪台記

聖保羅之約--巴西復健醫師訪台記

清晨的微風輕拂,涼爽而不冷冽,初昇的陽光恣灑,溫暖而不炙顏,敘說著今天著實是出遊的好日子。我們一行人驅車前往目的地──長庚桃園分院,參與一年一度的台灣復健醫學會。之所以心甘情願當早起的鳥兒,是為了那復健醫學會「會前會」──疼痛研討會,心頭雀喜地期盼著:吳督行醫師此次又會帶給我們什麼樣的驚喜。  

猶記得去年吳醫師來到台大醫院復健科,開了有史以來復健科的第一堂針灸課,當時的感覺毋寧是很興奮、新鮮的。雖然長久以來,台灣人民對於針灸治療的接受度一直很高,在其他醫院的中醫科中,針灸科也是顯學,但是在台大醫院開針灸課,卻很可能是史無前例。當日,來自各醫院的復健科醫師擠滿了講堂,非常熱鬧,而且坐後排的醫師們,可是各個站起身子、伸長了脖子,巴不能看得更清楚一點呢!  

吳醫師上課非常活潑風趣、引人入勝。他開宗明義地表示,不打算也無法完整解釋針灸止痛的機轉,他主要想示範他在巴西聖保羅大學附設醫院是如何用針灸幫病人止痛,歡迎我們用最困難的病例挑戰他。而我們的醫師群也是來勢洶洶、下手毫不留情,馬上就帶出令我們深感棘手的病人:中風後患側肩手症候群、脊髓損傷慢性下半身神經痛、長期職業性下背痛、急性網球肘服用止痛藥物無效,現場還有醫師表示自己有慢性肩頸疼痛,要求吳醫師幫他針灸,儼然有下戰帖的味道。而吳醫師也欣然接受,一邊治療病人、一邊解釋他針灸治療的原則與手法,知無不言、問無不答,現場的氣氛非常熱烈,討論中既有切磋、也有較勁,直似武林高手過招,有趣極了!  姑且不論針灸止痛的效果,這短短一堂針灸課引發的迴響相當地深刻。尤其吳醫師本身是西醫出身,能夠和我們以醫學語言溝通,就讓我們少了許多觀念上的隔閡。再者,吳醫師在巴西針灸的經驗十數年,他對針灸的體悟都毫不保留、無私地分享給所有人,更令我們非常地敬佩。吳醫師不拘泥於傳統中醫的經絡取穴,他根據治療上萬病患的經驗,去蕪存菁、融合其他中西醫理論,再加以系統化,這樣作法令人耳目一新。傳統的針灸之所以無法成為主流醫學,一來因缺乏一個合理的立論基礎;二來針灸止痛較少考慮病因及鑑別診斷,與西醫的治療精神不同;三來針灸的流派過多,中醫師之間常有彼此不同的理論,也避免互相辯證挑戰,以致於如何取穴配穴、是否需要配合把脈、應運時辰、得氣與否、補瀉手法…等等,各家莫衷一是,沒有教條可遵循,缺乏客觀的檢查和追縱,不易進行嚴謹的科學驗證。吳醫師心胸開闊、個性爽朗,不但無條件地傾囊相授,對於質疑與不足更是坦然面對,不禁令人讚嘆:這才是學者應該具備的胸襟!  

其實針灸應用於疼痛控制,在西醫界也已經行之有年。國外的醫師雖然有些沒有學過針炙學,但也會進行類似針灸的乾針(dry needling)等治療。近來,Cochrane database的文獻回顧也指出,針灸可能可以部分緩解慢性非器質性下背痛(chronic non-organic low back pain)。身為復健科醫師,幾乎總是面對病人的疼痛,對這樣的發展,真是既滿心期待又感覺苦惱。期待的是,針灸若能緩解疼痛症狀,就算只有部分也好,就又多了一項可以幫助病人的工具,對眾多為疼痛所苦的病人而言,不啻是個福音。苦惱的是,傳統的針灸治療流派龐雜、充滿了無法測量的變數,難以應用在講求證據的實證醫學。吳醫師的治療法,很值得我們學習參考,以促進將來針灸治療在臨床上的研究與應用。  

在去年的驚鴻一瞥後,吳韋廷學長受到激勵,立即把握機會,前往巴西學習了一個月,成為第一個受到熱情招待和積極教學的幸運兒。今年的復健科醫學會出面邀請吳督行醫師前來「疼痛研討會」演講,而吳醫師不但一口答應,還帶了兩個聖保羅大學附設醫院的醫師,千里迢迢地來共同主持疼痛研討會的workshop,分享更多的止痛治療方法。  

一踏入會場,一位衣著素雅大方、長髮烏黑飄逸的東方美女,立即衝上來熱情地擁抱吳韋廷學長,我們心裡尚在思索著今天大會的招待小姐怎麼這麼熱情洋溢,學長已被第二個big hug緊緊抱住,一位笑容如陽光般燦爛的棕髮女士歡欣地喊著:” Hi,Doctor Wu !! ”,這才恍然大悟:原來她們分別是今天的兩位主講者Dr. Chien和Dr. Imamura!南美洲來的貴賓果然熱力非凡啊!  Dr. Imamura的講題是Segmental neuromyotherapy,其主要理論基礎在於:疼痛起初可能源自於週邊肌肉軟組織之創傷或病變,但由於不正常的癒合過程與持續性釋放疼痛訊息,造成中樞性過度敏感化(central sensitization / spinal segmental sensitization),致使在該神經節所支配的相關皮節和肌節產生痛覺過敏(hyperalgesia),最終導致自發性(spontaneous pain)疼痛;因此,止痛治療除了週邊的受傷組織,也必須對相關中樞神經進行減敏(desensitization)。 Dr. Imamura的簡報內容充滿圖說及動畫,肢體語言豐富、內容深入淺出,滿場走動的演說方式和溫暖生動的聲音表情,讓瞌睡蟲找不著我們,這大概是有生以來聆聽外賓演講吸收的最好的一次吧!緊接上場的是華裔巴西籍的Dr. Chien為我們解說Segmental neuromyotherapy臨床應用和治療方法-脊骨旁阻斷(paraspinous block)。同時擁有復健科、神經科和針灸科執照的她,會流利地使用三種語言:葡萄牙語、英語、台語。於是,她一上台就是一口「輪轉」的台語詢問聽眾要聽台語還是英文,讓聽眾一片驚喜。演講過程,她夾雜著流暢兼具幽默的台語口條、標準悅耳的英文專業術語,立即擄獲了在場所有觀眾的心,讓現場的醫師無不嚮往她的風采!最精彩的實際病例挑戰時段,包括骨盆複雜性骨折術後疼痛、中風後患側肩手症候群、脊髓損傷慢性下半身神經痛,讓我們見識到了segmental neuromyotherapy的立即療效,教我們不得不大讚不枉此行!  

在吳醫師、Dr. Chien、Dr. Imamura離開台灣的前一個晚上,台大的連倚南教授、長庚的鄧復旦主任、以及台大的王亭貴醫師、陳文翔醫師、謝正宜醫師等人,一同招待他們進餐。雖然台北和巴西有11個小時的時差,他們依然神采奕奕、笑容爽朗,熱情更不見絲毫減損,一頓飯下來,不但對任何食物都大呼好吃,對每個人都殷勤談笑,Dr. Chien更是台語英語夾雜、妙語如珠,逗得我們笑得肚痛氣喘、直呼吃不消。Dr. Imamura和Dr. Chien用葡萄牙語交談,和我們用英語交談,神奇地是她竟然不需要翻譯就聽得懂台語笑話,也是笑得樂不可支。美酒佳餚當前,四種語言交雜,結果竟然合樂融融、渾然沒有語言的隔閡,真是非常奇妙!第一次體會到笑容的力量與互相接納的心,可以如此地跨越文化的藩籬,讓人與人之間的互相理解,比使用文字更直接而真誠。  吳督行醫師的針灸治療、Dr. Imamura和Dr. Chien的neuromyotherapy,帶給我們許多知識上的收穫與啟發。不過,對我們而言,更寶貴的不是知識本身,而是在這短暫的接觸中,Dr. Imamura反覆地對我們說的一句話:”I hope to let you know that it is a privilege to be a physiatrist.”從這一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她對自己治療能力的自信、有能力確實幫助病人的驕傲,也完全能感受到她非常希望每個復健科醫師都能擁有這分驕傲,所以才馬不停蹄地四處教學。許多醫師也都曾經充滿了想要幫助病人的信念,但在一再地碰觸到醫學的極限後,難免會與現實妥協。正是他們這樣一分天真而熱情的動力,讓他們忽略醫學的極限,努力地尋求更新、更多元的治療,才能活得如此積極樂觀,也帶給別人鼓勵和希望。我們在他們身上看到這美好的特質,也深深地為之鼓舞,期許自己也能如此熱愛自己的工作,感覺能身為一個醫師,是上天賜與的”privilege”!



轉載自http://www.mc.ntu.edu.tw/epaper/176/epaper_176_5.htm
作者 復健部 王瑞襄醫師、王薏茜醫師

另可參閱相關文章
http://tw.myblog.yahoo.com/yuensen/article?mid=433&prev=435&next=426&l=f&fid=18